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赏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赏析 -- 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 全诗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 衡水 (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 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 鹳鹊楼 ,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 永济 市境内古 蒲州 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 “(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 — 742 ),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 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 ”写山, “黄河入海流 ”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 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中有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两句,虽是 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 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 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 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 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 “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 里”“一层 ”,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 ”“更上 ”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 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 文镜秘府论 》中所说的 “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 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 在《 唐诗别裁 》 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 “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 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 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 “正正相对 ”,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 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 》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  “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 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 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 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 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4-5]  周复纲 历代评论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登鹳雀楼》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诗薮》: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达夫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添着

文档评论(0)

150****56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