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制宜.pdf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制宜.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 迁,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例如,春夏季节,气候由 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 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 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 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明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 内,此时若病热证, 也当慎用石膏、 薄荷等寒凉之品, 以防苦寒伤阳。 故曰:“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 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 )。所谓 “用温远温”,“远”,避之谓; 前者之 “温”。 指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就是说用温性药时,当避 其气候之温:余者与此同义。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 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 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 所以治疗 用药亦应有所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治 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其病多热,治宜苦寒—说明地区 不同。患病亦异,而治法亦当有别:即使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 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例如,用麻黄、挂枝治疗外感风寒证,在西北 严寒地区, 药量可以稍重, 而在东南温热地区, 药量就应稍轻、 此外, 某些地区还有地方病,治疗时也应加以注意。因人制宜:年龄不同, 生理机能及病变特点亦不同,老年人气血衰少,上机减退,患病多虚 证或正虚邪实, 治疗时,虚证宜补,而邪实须攻者亦应注意配方用药, 以免损伤正气: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末亢,脏腑娇嫩,且婴幼儿生 活不能自理,多病饥饱不匀,寒温失调,故治疗小儿,当慎用峻剂和 补剂。一般用药剂量,亦必须根据年龄加以区别;男女性别不同,各 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对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等情况,治疗用药 尤须加以考虑。如妊娠期,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 或有毒药物,产后又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等;在体质方面,由 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 个体素质不仅有强弱之分, 而 且还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某种慢性疾病等不同情况, 所以虽患同一疾 病,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区别。如,阳旺之躯慎用温热,阴盛之体慎用 寒凉。其他如患者的职业、 工作条件等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 诊治时也应该注意。 《中医基础理论》,只是学中医的基础的基础,它讲的全都是最 基本的理论,其中所包括的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基础理论课的 内容都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 要想深入学习中医, 掌握基础理论是远 远不够的。为此,从下期开始,我将继续学习诊断学、中药学以及方 剂学等,并将所学的学习笔记上传,与有兴趣者分享,交流。 基本治则之气血同病治则与调整脏腑 气血同病治则: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属阳,血属阴,一 阴一阳,互相维系。 由于气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生理上相互依存, 病理上常相互影响,终致气血同病。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 摄作用。气虚无以生化必致血虚,推动、温煦之功减弱必致血瘀,统 摄无权必致出血, 气滞则血因之而瘀, 气机逆乱则血亦随之而上逆或 下陷。此为气病及血。同样,血病亦可及气,如血虚无以载气,则血 亦随之而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滞,血脱则气无所附,必随之脱逸, 乃至亡阴、亡阳之危候。气血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气血同病,故治 疗则应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正常状态。 气病治 血:气血互相维附,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 血乱,气温而血滑,气寒而血凝。气病则血随之亦病。故曰:“气为 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即病矣,则血不得独行,故亦从而病焉。是 以治气药中必兼理血之药”(《医家四要》)。这就是气病治血的理 论依据。总之,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气虚宜“精中求气”,气郁 宜兼顾其耗阴血滞, 气逆宜求于气血冲和, 这是治疗气病的重要原则。 血病治气:气病血必病,血病气必伤,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 病,但 “气为主,血为辅, 气为重,血为轻” (《医学真传·气血》 )。 所以 “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 阴阳并需, 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

文档评论(0)

Lxq3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