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巴蜀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巴蜀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复
杂多样,它的四周高山环绕,自古就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而勤
劳勇敢的巴蜀先民克服高山大川的重重阻碍,早在先秦时期就开辟了一条条通往
外界的交通道路。本课程主要讲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蜀道”交通。“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
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蜀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
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
线路,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纽带,它与东部大运河、西北
丝绸之路同样重要,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蜀道”延续到今
天,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
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
载体,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巴蜀内部水陆交通。巴蜀境內河网纵横,水系丰富,以长江干流蜀江及
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为代表的巴蜀水上交通和以成渝 “东大道”
为代表的巴蜀陆上交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加强了巴蜀地区内外经济文化交
流。
三是 “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成都的 “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于先秦时期,从
而建立起了从巴蜀到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北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四是“茶马古道”和“川盐古道”。千百年来承担起巴蜀内外商业贸易的“茶
马古道”和 “川盐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通道,在中华
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国家认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是 “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不仅是氐羌等古代民族迁徒的通道,同时
也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和多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从而形成了一道精彩纷呈的多
民族文化景观,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本课程以巴蜀地区重要交通线路为主线,结合历代中外游记、行程记、古旧
地图、老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献,以及大量考古文物、实地考察、口述历史等资料,
详细而生动地解读巴蜀交通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促进巴蜀地区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巴蜀四塞 天下通途
交通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文明交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交通工具的演变是
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反映。而历史时期巴蜀交通的发展对促进
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山川险峻 五丁开路
四川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峻岭,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交通闭塞的“四塞”之
地。尽管如此,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先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开拓出
了通往各地的交通道路,使得巴蜀之地已经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战国策 ·燕
策》记载:“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当时秦国邀
请燕王访问,燕王准备去。而苏代劝阻燕王说:“秦国在天下施行暴虐,还公开
‘
直言不讳地威胁楚国:蜀地的军队在岷江乘轻舟,就可以入长江,趁夏季水涨
的时候,顺江而下,五日就可到楚国的郢都。‘说秦国怀虎狼之心,千万别去。”
司马迁在 《史记》中也说:“秦西有古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
郢三千余里。”若 “舫船载卒,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
距扞关”。司马迁在这里说,秦国发巴蜀之师,沿长江而下,一日行三百余里,
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是古代著名关隘,故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公
元前377年巴国伐楚,楚国筑扞关以拒之。东汉初年,公孙述东据扞关,尽有益
州之地,后世又称为楚关。还有一处扞关故址在重庆奉节县东边的赤甲山上,称
为江关,相传也是巴、楚相争时所筑,后来移到了长江南岸。
巴蜀陆上交通在先秦时期也开辟出了 “蜀道”、“南方丝绸之路”等几条重
要的交通道路,发明了用于跨越高山峻岭和深川峡谷的栈道和笮桥。当时巴蜀境
内水上交通便利,岷江、沱江、嘉陵江以及长江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现存
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 《禹贡》有 “沱、潜既导”之句,对岷江、沱江等水上交通
作了最早记载。这一时期,既有联系秦陇、中原、吴楚以及西南夷等地的东、西、
南、北四路重要通道,如早在商周战国时代就已经开通的褒斜道、故道、蜀滇五
尺道等,也有经过云南通往南亚、中亚、西亚等异域的 “南方丝绸之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