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新高速标首件预制梁场预梁张拉
计算
钢绞线
钢绞线
仁新高速TJ5标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2016年07月
钢绞线伸长量计算
一、 计算原则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05-2011)标准;
、 根据《桥梁公用构造、涵洞通用图》设计图纸要求。
二、 计算公式与参数及说明
1 、已知参数:
s 5 2
Z =0.3。见检,根据锚垫板50cm。① 15.2mm冈绞线:=1.95 X 10MPa A=139mm;
Z =0.3。见检
,根据锚垫板
50cm。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锚下控制应力为0.7f pk
和千斤顶的机械参数以及张拉预留长度,则工作长度取 65cm顶内工作长度
图纸要求,钢绞线伸长量为扣除拉力( 10%)后的理论计算值。
2、计算公式:
1)、Pp=Pq(1-e
-(kx+ 注/ ( kx+ 小
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Pq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0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
切线的夹角之和( rad);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取 k=0.0015;
卩一一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取 卩=0.25。
当预应力筋为直线时 Pp=P
2)、P=Ccon XA冶(锚下端部张拉力P= Pq)
ccon——预应力筋张拉端的控制应力 ocon =0.70f pk (N / mm2);
A――每束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139mm2);
n—— 同时张拉预应力筋束数;
Pq――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
3)、Pz= PqXe-(kx+ 0)
Pz――经过长度X后预应力筋的终点处张拉力(N);
4)、△ L= (Pp XX)/ (A XEp)
△ L ——理论伸长值(m);
X ――预应力筋相应的长度(m); Ap――钢绞线的截面积(139mm ;
曰一一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1.95 X 1O5Mpa。
3、张拉伸长量控制及读数计算方法:
W3
100%
△1买=(AL1O(^-AL2O%)+2X (AL20?t-ALl(^)
实际伸长量要扣除拉力(10%后的理论计算值
4、30m箱梁各钢束理论伸长量计算如下: 钢束布置断面图
-E
hTbi I;
Ipl
回
弋gs:O
弋gs:
0^
N3 N4如图所示,从上至下依次为 N2、N5 N1、 钢束根数布置:根据图纸设计布置。
N3 N4
40米T梁钢束引伸长量:如伸长量计算表 如下图所示,管道分段示意图:
r
.■
浈江大桥预制T梁预应力伸长量计算表
(1)、该计算表适用于第一联第 1?4孔、第5孔右幅6及7号梁,第二联第6?8孔、第9孔右幅7号梁
e
(7 con
(Mp a)
A (mn2!)
k
Eg(M pa)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取 6mm一端)。预应力张拉时还要考虑钢束与锚圈口之间的摩擦损失,锚口摩阻损失暂按
3%考虑,即钢束锚外控制应力为 1437Mp,锚口摩阻损失的具体数据应由试验确定,或者采用厂家及施工单位常
2.7183
1302
139
0.25
0.0015
195000
年积累的数据,任何时候,锚外张拉控制应力不得超过 0.8f pk(该内容为图纸要求)
N1
分段
n束数
Ay(mm)
L 或 X ( m)
曲线段孔
道切线夹
角
0 (rad)
kx+ 0 卩
-(kx+ 0 口) e
起点力
Pq(kN)
终点力
Pz(kN)
精确计算方法
全梁理论 伸长量
(mm)
设计理论 伸长量
(mm)
平均张拉力
R(kN)
各段理论
伸长量
AB
8
1112
5.7000
0
0.000
0.009
0.991
1447.824
1435.498
1441.652
0.038
230.861
230.800
BC
8
1112
12.2170
7
0.122
0.049
0.952
1435.498
1367.033
1400.987
0.079
CD
8
1112
1.8150
0
0.000
0.003
0.997
1367.033
1363.317
1365.174
0.011
合计:
0.128
N1(10%初应力)
分段
n束数
Ay(mni)
L 或 X ( m)
曲线段孔
道切线夹
角
0 (rad)
kx+ 0 卩
-(kx+ 0 口) e
起点力
Pq(kN)
终点力
Pz(kN)
精确计算方法
全梁理论伸长量(mm)
平均张拉力
R(kN)
各段理论
伸长量
AB
8
1112
5.7000
0
0.000
0.009
0.991
144.782
143.550
144.165
0.004
25.651
BC
8
1112
12.2170
7
0.122
0.049
0.95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