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版郑国渠对的历史意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国渠灌区的发展与演变 令福 在战国时代人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中,位于南方平原的都江堰因其经济效益随着历史的 发展不断提高而闻名,至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方关中平原的国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 声誉。我认为汉六辅渠、汉白渠、腐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淸龙洞渠与 近现代的泾惠渠都是国渠持续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渠也是几乎持续两千多年 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英发展轨迹明确,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一、国渠是沿北山由泾到洛跨流域供水的大型淤灌工程 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国渠的修建过程、经行路线、经济效益与淤灌压碱性质。《史记?河 渠书》曰:“闻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国间说,令凿泾水自中邸瓠口为渠, 并北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用。中作而觉,欲杀国。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之利也’。 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闕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 沃野,无凶年,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国渠”。《汉书?沟池志》所记基本相同。 据《史记?六国年表》,王政元年(前246),‘作国渠”。《汉书?沟j血志》则曰: “自国渠起,至元鼎六年(前111)百三十六年”。二书所记年份完全相符,证明国渠创修 年代必为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 国渠并不是一般的引水灌溉工程,而是具有淤灌压碱性质的大型水利工程。《史记?河 渠书》明言:渠就,用注填阅之水,溉泽卤之地”。《汉书?沟池志》也说:“渠成而用 (溉)注填阅之水,溉泻卤之地”。英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唐人颜师古注曰:注,引也。 询读与淤同,音于据反。填闻谓壅泥也。言引淤浊之水灌碱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 至六斛四斗”。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渠所引之水为髙泥沙浑水。泾水为多泥沙河流,汉人 歌之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今人测疑结果是,泾水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 180公斤以上。这种从陇东高原带下来含有机质的泥沙,随水一起输送到低洼沼泽盐碱地区, 则有淤髙地面、冲刷盐碱、改沼泽盐卤为汪野良田的功效。二是渠淤灌之地是末垦殖的沼泽 盐碱地,不是农耕地。《史记》明确地说是“溉泽卤之地”,《汉书》则说“溉泻卤之地”。 泻是指咸水浸渍的土地,其实意思并无不同。 国渠首起瓠口,傍北行入洛,共三百余里,其渠道以南地势相对低洼,原为泾渭清浊洛 诸水汇渚,形成而枳广大的湖泊沼泽区域,后经河流携带泥沙与风吹黄上的堆积淤髙,陆续 有陆地生成,也有了人类居住的遗迹。部分遗留下来的湖泊逐渐富营养化,杂草生长,发展 成沮测(沼泽)之地。在湖泊沼泽陆地之间,上质多带卤性,是盐碱严重之区,非有河流冲 刷碱卤不能种植,而靠自然河流的塑造,已有少呈:土地成为垦殖之田,但较为零星。国渠的 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始迅速淤成良田美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也 就是说,国渠不是浇灌农田,而主要在于引浑淤地,改良低洼盐碱,扩大耕地而积,使关中 东部低洼平原得到基本开发。 《史记》《汉书》记载国渠线只有十个字,“并北注洛三百余里”,虽很简略,但也说 明了两大问题,一是渠沿关中北山之南缘,自西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布置在灌区北边 较高的地带,走的是髙线。由于泾洛之间这块平原四北高东南低,故其能够控制的自流淤灌 而枳较大。二是渠首引泾水,尾注洛河,长达三百余里。 北郦道元《水经注?沮水》较详细地记载了渠路线,渠自瓠口引泾水后,“渠渎东迳宜 秋城北,又东迳南。……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治谷水。渠故渎又东,迳緞欝山南,池阳 县故城北,又东绝淸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 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经原东,与沮水合。……沮循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芍县 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苴中指示国渠渠线 泄向的地统有二山、四水、三原、七城、一宫、一陵。1974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省文物 管理委员会和泾惠渠管理局共同组成了调查组勘察了国渠渠线及其相关问题。当时根据《水 经注》的记述和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各地地形特点,绘制岀了国渠 的基本路线,泾管局档案室藏有原件,公开发表的可参见西北大学历史系《国渠》编写组编 著的《国渠》一书与健超先生的论文[1]。英所绘渠线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自西 向东,循北原而行,修建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由渠首瓠口到入洛河的实际长度 126. 03公里,由汉代一里约为414米,三百里相当于124公里,故文献记载长度与所绘颇 为接近;渠首海拔髙约450米,渠尾髙约370米,首尾高差80米,渠道平均坡降为0.6%。。 国渠引泾注洛三百余里,其间经过几条自然河流,这些河流原皆是由北部山原发源向东 南汇入渭河的,与自西而东的渠不可避免地形成交叉。渠是如何处理这种与天然河流的交叉 的

文档评论(0)

cooldemon06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