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借鉴].pdfVIP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借鉴].pdf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浅说与诗词琐议 第一天 明“诗体”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 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 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有些书籍 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 自由发挥。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 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 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 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 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 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 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 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 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 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 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 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 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 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 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 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现在,对于小律的 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 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 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 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 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 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 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 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 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 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 句子(如 《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 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 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 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 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

文档评论(0)

肖四妹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