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资料教学内容.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资料;一、什么是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电极或探头):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通常由敏感元件、转化元件(换能器)及相应的机械结构和线路组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物质作为敏感材料,将所感受的生物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不要求样品的清晰度,检测样品一般不需要预处理,也不需另加其他试剂。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可以同时完成; 选择性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易; 响应快,样品用量少,并且可反复多次使用; 灵敏度高:可检测0.1~1.0ppm浓度的物质,最小极限为10-10g/mL。 稳定性相对较差:检测结果易受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 可进行活体分析; 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容易实现自动化测量。;二、生物传感器的构成 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物理、化学换能结构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工作原理: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固定生物膜敏感层,经分子识别而发生生物学作用,产生的信息如分子浓度、光、电、热、音等被相应的信号转换器变为可定量和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以电极测定其电流值或电压值,从而换算出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生物膜的成膜固定技术与传感器器件技术是生物传感器的两大关键支撑,决定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质量。;生物膜的成膜技术分为物理或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有物理吸附与物理包埋。 化学方法有离子交换剂法、共价结合法、胶联共聚法等,通过化学作用结合固定生物分子。;;(一)根据换能器分类 换能器: 主要是电化学或光学检测元件(如:电流、电位测量电极、热敏电阻、场效应晶体管、压电晶体及光纤等)。 ;信号转换器;(1) 将化学变化转变成电信号;(2)将热变化转换成电信号;(3) 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上述三类生物传感器共同点: 都是将分子识别元件中的生物敏感物质与待测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反应后所产生的化学或物理变化再通过信??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进行测量,这种方式统称为间接测量方式。;(4) 直接产生电信号方式;(一)根据感受器的生物敏感物质分类 感受器(分子识别元件):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功能物质(如:酶、动植物组织切片、微生物、抗原、抗体和核酸等)构成。;酶传感器;1. 酶电极传感器 ;电极活性物质;电极式生物传感器原理模式:;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 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C6H12O6 + O2 C6H12O7 + H2O2 根据上述反应, 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葡萄糖传感器组成: ;葡萄糖传感器示意图 ;最重要的酶有二类:即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前者可以催化用氧气或NAD进行氧化的物质,后者可以催化物质的水解反应,酶催化反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质子、离子、热量、光信号、电信号或质量的变化。 大部分生物传感器都将酶作为识别响应的复合系统。;某些酶传感器一览表;2.微生物传感器;(1)微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①呼吸活性测定型——必须是好气性微生物;②电极活性物质测定型——包括厌氧和好氧微生物;(2)微生物传感器特点;(3)微生物传感器实例;①传感器制备;②测定原理;④专一性: A.对谷氨酰胺有响应,对其它氨基酸的作用可忽略。 B.葡萄糖7.9g/L、醋酸0.2g/L时,无影响。 C.无机离子影响可忽略。 ;例2:氨传感器;②传感器制备;③主要特性 响应时间:2min(pH=10的缓冲溶液中) 测量范围:1~42 mg/L 相对误差:4% 使用时间:20day;3. 免疫传感器 (1)动物的防疫机制: ;动物的防卫系统;动物的免疫防线: 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 物理生化屏障: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胃酸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 吞噬细胞、体液中抗菌蛋白、炎症应答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抗体 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性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质。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免疫应答的产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反应原性是指产生的免疫应答的产物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 ;化学本质: 抗原一般是蛋白质或脂多糖,存在于细胞、病毒、细菌和真菌的表面及血液和组织液中,外源性DNA、RNA也可视为抗原物质。 抗原可分外源性

文档评论(0)

135****0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