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 形式。从I可句中的奇I可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不■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 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 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 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 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古典诗歌 中的奇I可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I可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 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的本意 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列如: (1)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 (2)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 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 着俺那人儿啼。(曾瑞〈〈南吕?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 鹃》) 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 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 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 (1) 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海池怀旧》) (2) 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 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5M可久〈〈中 吕山羊坡闺思》) (4)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 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 月半明时。(徐再思〈〈又调摘桂令 春情》) 设问是“无疑而问,白问白答的修辞方式”。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 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在读 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 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 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 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 2)奇问 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 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白己也不想回答, 或回答不出。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 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 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 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当人 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 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 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 (想 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范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 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② 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 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所谓的 “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 “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I可,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I可而不答 或因为 根本答不出一一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 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 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 江天一色无纤尘,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