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唐都学刊.doc

由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唐都学刊.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资料推荐………………………………………………… PAGE PAGE 1 从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 1.王美凤 2.米文科 (1.西安文理学院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5;2.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摘 要:薛瑄的河东之学传承至吕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对形上问题的兴趣减弱,理气关系由“理气无先后”转变为“理气一体”。二是关注的重心转入到日常事为上,工夫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体证形上本体。三是强调经学,主张明经修行,认为经要以实用、义理为主。吕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构成了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吕柟;河东之学;关学;明代 明代河东学派的创立始于明初的薛瑄(敬轩,1389-1464)。薛瑄在山西河津县讲学时,“四方学者云集”[1](P1655),范围遍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成为有明一代北方之学脉。薛瑄之学经过数传之后发展至陕西高陵的吕柟(泾野,1479—1542)吕柟师从渭南的薛敬之(思庵,1435—1508),而薛敬之则学于秦州的周蕙(小泉),周蕙问学于兰州的段坚(容思,1419—1484)。段坚虽然不是薛瑄及门弟子,但他与薛瑄的两位门人凤翔的张杰(默斋,1421 吕柟师从渭南的薛敬之(思庵,1435—1508),而薛敬之则学于秦州的周蕙(小泉),周蕙问学于兰州的段坚(容思,1419—1484)。段坚虽然不是薛瑄及门弟子,但他与薛瑄的两位门人凤翔的张杰(默斋,1421—1472)和河南的阎禹锡(字子與,1426—1476)相互往来论学,属于私淑而有得者。 一、从“理气无先后”到“理气为一” 理气“分合”是程朱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朱子思想中,理气关系通常被表述为不离不杂,而具有二元论的倾向[2](P639-662)。朱子又认为理是一切具体事物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超越根据,这样,“理先气后”就成了朱子本体论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然而朱子之后,其后学往往偏重对形上之理的讲求,而忽视理气关系中原本不离的一面,从而出现离气求理、不切实行的现象,如南宋末年的黄震(东发,1213—1280)就说:“文公既没,其学虽盛行,学者乃不于其切实而独于其高远。讲学舍《论语》不言,而必先大《易》;说《论语》舍孝弟忠信不言,而独讲一贯。”[3](卷82)这种现象随着程朱学的官方化而变得益发明显,学者日渐驰骛于词章训诂之中而忽视道德心性的修养,这显然构成了问题意识的起点。于是元明以来思想界逐渐开始对朱子理气观进行修正,而这种修正首先便体现在对气的重视上,强调“理在气中”,认为只有在具体的事为中才能把握理,薛瑄的“理气无先后”说即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他说: 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盖未有天地之先,天地之形虽未成,而所以为天地之气,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而理涵乎气之中也。及动而生阳,而天始分,则理乘是气之动而具于天之中;静而生阴,而地始分,则理乘是气之静而具于地之中。分天分地,而理无不在;一动一静,而理无不存,以至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理气二者盖无须臾之相离也,又安可分孰先孰后哉?[1](P1074) 朱子的“理先气后”本不是讲宇宙生成论,认为理气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的顺序,而是一形上学的概念,意在凸显理的超越性和价值性,故朱子一面强调理气不离,一面又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4](P3)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4](P1)。而在上述引文中,薛瑄却从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来说明理气无先后、“理在气中”,这与朱子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有所间隔。但实际上,薛瑄并非不理解朱子挺立形上之理的用心而有意进行曲解,所以他又说:“理、气虽不可分先后,然气之所以如是者,则理之所为也。”[1](P1119)“天下古今万物万事,皆阴阳之变化,而理为之主。”[1](P1301)这都是在肯定理作为道德形上本体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薛瑄的“理气先无后”乃是另有所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意在纠正朱子后学离气求理,脱略道德实践的弊端,故薛瑄试图以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来说明气是理的实现原则,理是通过气而具体表现出来的,故曰:“统天地万物,一气之变化。”[1](P1301)“理虽微妙难知,实不外乎天地、阴阳、五行、万物与夫人伦日用之常,善观理者于此默识焉,则其体洞然矣。”[1](P1123)总之,“理只在气中”,说的是只有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才能认识和把握本体之理。 薛瑄虽然反复强调理气无先后,然而他所强调的不过是朱子的理气不离而已,所以在另一面,薛瑄又用“日光飞鸟”和“理气水月”来证明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以凸显理的超越性,但这无疑仍是把理气看做为“二物”,气只能是形而下者,而不能与理同一,成为形上之气。薛瑄理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