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
0养目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
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
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
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迫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春风沉醉的晩上》《薄奠》《迟桂花》等,中篇小说《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郁达夫在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
色彩。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
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散文则直抒胸臆,具有
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题目解说
故都”(北平)点明描写
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
字交代时令与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
境界,明确而深沉。
写作背景
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
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
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一种闲
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
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游记,这是
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干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这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资料链接
新文学生力军—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
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人于日
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
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于自己“内心的要
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
共鸣,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课文探究
赏析下面重要的句子。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篇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征。“悲凉”即悲
哀凄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词,这里用来形容故都之
秋的特征,是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色,与自
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可是啊……来得悲凉”一句,领起下文,精要地描述了故都
的秋的特色,可谓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
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开放时总是处于
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
恰到好处。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作者认为
在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
的,但要想领略这非名花、非美酒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
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
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落蕊铺满地,写视
觉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
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只好与自然交流,透露出作
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