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中医内科-咳嗽.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辨痰的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多为肺热、阴虚;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最新.课件 * (二)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标实为主: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扶正补虚 内伤咳嗽 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最新.课件 * 治疗禁忌 ⑴外感咳嗽忌用补涩之品,以免留邪。 (2)内伤咳嗽忌用汗法,以免耗损气阴。 ⑶用药要清轻平和,主要是轻与平。《石室秘 录》:“肺乃娇脏,咳轻治不可重施”。 轻——《内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平——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因此清肺不可过用 寒凉药,温肺不能过用温热药。故临床有辛不过 三,麻不过六。 (4)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最新.课件 * 证治分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风寒表证的症状):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最新.课件 *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桔梗、白前、陈皮——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紫苑、百部——温润降逆,润肺止咳。 荆芥、生姜——疏风解表 甘草——调和药性,止咳。 最新.课件 * 兼证:①风寒兼湿:湿邪内郁,复感风寒。兼 见咳嗽痰多,胸闷,苔腻,脉濡。治疗疏风散寒, 燥湿化痰。方中加半夏、厚朴、茯苓,或 改用杏苏散。 ②兼里热,即表寒里热俗称“寒包火咳”表寒未 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症见咳嗽音哑,气急似 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 皮、黄苓以解表清里。也用麻杏石甘汤。 最新.课件 *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咯痰不爽, 痰粘稠或黄。 兼症(风热表证):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 涕,头痛,身楚,或恶风,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最新.课件 *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止咳,化痰 芦根——清热生津 最新.课件 * 13.风燥伤肺证(指温燥,风热+燥邪伤肺)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无痰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丝。 兼症①燥邪的症状: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 ②风热表证的症状: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 舌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或小数。 最新.课件 *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豆豉——疏风解表 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 沙参、梨皮、栀子皮——生津润燥,清热。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最新.课件 * *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 概述 1.定义: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古代将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现在以咳嗽并称。 最新.课件 * 2.历史沿革 (1)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病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及治疗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病因:归纳为外邪犯肺和他脏及肺《素问·咳论》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最新.课件 * 分类:《内经》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这种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新.课件 * 2.历史沿革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 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 最新.课件 * (3)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此种分类方法临床实用。 2.历史沿革 最新.课件 * 2.历史沿革 治疗上《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