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三大举措.docxVIP

新华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三大举措.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华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三大 举措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新华社对外报道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 时效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离不开新华社基 本建设成就提供的物质技术保障, 中央相关 政策的支持,和新华社的业务制度建设等, 关键词时效性基本建设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 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 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 其对外报道在 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经历了由讲 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时 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 来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 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发布的时机,而 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 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设时期。 毛泽东1957 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 将这方 面的经验高度概括为“新闻,旧闻。无闻” 六个字。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原则上提倡 “压新闻”,等到确有把握再发布;反对 “抢新闻”。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新闻作风, 必须反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还曾长 期受到外交工作的影响。“对外传播与外交” 紧密联系,外交部门和涉外事务部门常常强 调重视外交工作的要求,忽略新华社作为新 闻媒体的特性、职能和工作方式,严格地规 定约束了对外传播实践。这反映在具体实践 中就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受到“新闻 与外交”关系的困扰,新闻时效性难以保证。 直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科学 认识到对外传播是总体外交的一部分, 是有 别于传统外交的现代公共外交方式, 它有自 身独特的新闻传播规律。外交工作的约束减 少了,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增多了,新华社 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逐渐转变。 由于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新华社对外 报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时效性直到 80 年代中期仍然很差。当时,新华社在采访、 编辑和发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缺乏时 效?观念。有一段时间还有人专搞“抗压式” 的新闻,压一两个月还能发。不少稿件中, “最近”、“不久前”还相当多。一件事发 生了,很少有及时发新闻,然后再连续报道 的,总要等事情快处理完了,有了结果才报。 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新闻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传播现实挑战的 加剧,新华社对外报道日益强调时效性,将 其提到前所未所的高度,“抢新闻”逐渐成 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应该说,促 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中央领导层的 支持,又有来自学界对新闻规律的积极追求, 更有来自对外传播业界的大胆摸索实践。 一、加强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 物质基础 新华社80至90年代的基本建设是提高 时效性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尤其对提高新闻 采访与发布环节的时效性至关重要。 80年代, 新华社以发展为主导,大力夯实基本建设, 包括:其一、国际新闻信息采集网大建设。 建立了 4个海外总分社、3个欧美编辑部和 10个国外分社;其二、新闻用户事业大发展。 具体落实“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新闻落 地”的决策,发展供稿和用户工作进入一个 全新的时期;其三、第一次技术飞跃。实现 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质的转变。 90年 代,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 表现为: 其一、建成比较完整的世界新闻信息采集网。 截至2001年底,建成驻国(境)外分支机构 104个,国内分社31个,支社16个,记者 站35个;其二、建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 发布体系。到2001年,新华社每天用7种 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 其三、建成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 到2001年6月底,新华社已经在世界五大 洲的13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 135个供稿点, 新闻信息用户达到13295家,其中海外新闻 信息用户4015家。其四、建成比较完整的 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在 整体通信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西方大通 讯社。 二、制定政策: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 根本依据 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界开展以业务改 革为重点的第一轮新闻改革, 包括新华杜改 进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许多实践探索得到了 中央的政策支持。1981年11月,在庆祝新 华社建社50周年茶话会上。习仲勋代表中 央书记处讲话,对新闻业务改革提出五点希 望“真、短、快、活、强”。其中,“快” 就是新闻报道要快发,讲求时效。在这一方 针的指导下,全国新闻界掀起多写新闻,快 些新闻,写好新闻的热潮。新华社在这一热 潮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将提高 新闻时效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 社长穆青在 新华社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 点之一就是提出必须改革国内新闻报道, 讲 究时效。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把 消息发到总社。编辑编急稿时,要注明收到 的时间和编

文档评论(0)

151****1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