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史论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音乐史论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摘要]当下的艺术类高校中,音乐学专业培养的理论型专业人才,其专业基础课以音乐史论诸门类课程为主干,虽然以集体授课方式为主,但任课教师通过突出史论课程的实践性,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在行之有效的教學案例中,提炼出构建音乐史论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用以解决音乐史论课程的知识应用和理论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矛盾,以及集体授课如何兼顾人才的艺术个性培养等现实存在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音乐史论;音乐学;实践型;教学模式   音乐史论课程在艺术类专业高校或系科中都有开设,虽然门类多寡不同,但面向所有音乐类专业或方向,基本都会开设如“音乐史”“音乐鉴赏”这样的课程,其基本功能主要是增加音乐修养,了解文化形态的音乐艺术。在培养音乐理论专门人才的音乐学专业,其专业课程的结构以理论型课程为主,虽然有专业基础阶段的集体授课方式和专业主课阶段的小组/个别授课方式的差别,但其音乐分析、思维训练、文化观察、个案研究、论文写作的理论性特质是其所有课程的共性本质,其“音乐史”“音乐鉴赏”的课程也以其体系化、专门化程度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配置。   如果说,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实操性思维与严谨思辨的理论性思维常常难以兼容的矛盾,体现在史论课程的学习中。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成为检验理论的途径,是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   为增强音乐史论课程的人才培养效果,教学改革先在以集体课授课专业基础培养的音乐学专业来试点,其矛盾的尖锐性和改革的迫切性是本文命题提出的主要前因。由此,加强理论型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开展,才更具问题导向,同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的集体授课方式,如何兼顾艺术类人才的个性化特质体现的矛盾,也有所解决。最重要的是,音乐学专业开设音乐史论课程门类较多,也贯穿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的教学进程,可以容纳更大幅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施展。   一、史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国内高校专门建有完整课程体系的音乐学系,其配置的音乐史论课程分为“史”类的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史等课程结构,以及“论”类的各学科门类概论课程,如《音乐学概论》、传统音乐概论、流行音乐概论,以及《音乐评论》《音乐鉴赏》等。   史论课程都要围绕音乐的多种形式、形态、文化、文献、事物、音响、人物等具象或抽象的问题来进行不同侧重的结构和解构,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论的结合,也是情感与理论的兼容。因此,其实操性和技术性也必不可少,但同时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此,而是以此为基础,获得进入理论思辨形态的人文观察的场域。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协调好实操性和技术性,引导学生培养艺术修养和理论学养,才是实践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基本预期。   但音乐学专业的实操性和技术性与表演专业是不同的,下文将根据课程的特质,将其实践型模式的结构基础、实施要义进行说明。   二、侧重音乐作品表现力“模仿”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音乐作品表现能力的“模仿”,通俗来讲,就是能表演、演唱或是演奏。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表演方式,虽然与音乐表演专业趋同,但其标准、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其作品的范围以理论课程所涉作品为首选,其进行表演实践的目的,是为其理论能力的培养而服务的,即通过加强、加深、加大表演实践的体验,才能为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转换、创新和探索这些过程,提供合理而有效的案例,具体而准确的对象以及客观并深广的视角。   兼有理论与音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四大件”为代表,即:民歌、戏曲、说唱(或称曲艺音乐)、民族器乐,或《民歌概论》《民歌赏析》《戏曲与曲艺鉴赏》等类似的表述。基于理论专业本科生的普遍音乐基础能力,其进行音乐作品表现力模仿实训的课程,以民歌、说唱、戏曲更为可行,而《民族器乐》的实践型教学,则需要视教学对象可掌握一定程度的民族器乐的演奏能力而定。   侧重作品表演能力“模仿”的实践型教学模式设计,要协调好课程内容中与理论型模块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作品数量的安排、具体作品的挑选、考评方式的改革等环节。   这些设计的实现,需要以下若干条件的切实配置。首先是任课教师是否能承担实践内容的示范性指导,特别是《民歌》《戏曲》《说唱》的作品范围均以中国传统的曲目为主,曲目量大,涵盖地域广,地方特色鲜明,风格性强,教师不仅仅要示范教唱,还要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为学生解答风格形成的核心原因,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可以说,任课教师需要兼有表演与理论的双重修养,这对理论教师或是表演教师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毕竟二者兼修的教师不可多得。第二,教师需要解决教材与乐谱的问题。现有符合上述三门课程要求的教材并不多,在曲目量和理论结构上未有专门配置于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来供师生使用,而根据各地教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