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提出“以德配天”理论的思想家是 ( A ) A、周公 B、管仲 C、邓析 D、子产 2、西周时的“眚”与“非眚”是指 ( C ) A、惯犯与偶犯 B、法是否有明文规定为犯罪 C、过失与故意犯罪 D、行为犯与思想犯 3、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 ( C ) 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 4、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 B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5、关于法律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墨子认为法起源于“一同天下之义” B、柳宗元认为法起源于“公利”C、龚自珍认为法律起源于“势” D、谭嗣同认为法律起源于“良知契约” 6、《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A ) A、“道” B、“无为” C、“义” D、“仁” 二、名词解释 1、德主刑辅: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来说,德、礼与法、刑都是必要的,不能缺少的。但德是主体,刑是辅助,而德化是刑狱的根本,因而必须特别重视德化。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 2、“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律越是分明,盗贼反而越多。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 3、天人不相预: 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有其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必然趋势.他用一个势字来概括了这种思想.柳宗元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的观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国家的起源. 三、简答题 1、简述商鞅“任法而治”的“法治”思想。 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号,并成为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为法,以法作为治国和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谓以法治国、垂法而治或缘法而治,简称为法治。 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二者在维护等级制方面是一致。但是,二者在对待宗法制的态度上不同,礼是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法治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礼治主张分封世袭制,法治主张中央集权制。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的新 法代替贵族的旧礼,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法家主张以力服人,法治是最可行有效的方法。二者的分歧表现了务德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上的对立。 (3)法治又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圣贤及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法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德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整理好国家。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主的作用的看法,表现为重视君智还是君法的对立。法家法治的理论根据:法家以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 (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2)发展进化的历史观。其结论是:不法古,不修今,必须当时而立法。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从立法、执法、运用上法,处理法与权势,法与策略手段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 2、简述朱熹对德礼与政刑的看法。 “德礼政刑”,“相为始终”。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不是简单地重复儒家的传统观点,而是进行了新的阐发。 第一,关于“政”与“刑”之间,“德”与“礼”之间的内部联系。他认为,作为统治方法的德、政、礼、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德礼”为“本”,“政刑”为“末”,而在“德礼”之中,又以“德”为“本”,“礼”为“末”,“政刑”并列为治国的工具。 第二,从运动的角度区研究“德”、“礼”、“政”、“刑”四者的外部关系,并把它们纳入“存天理,灭人欲”的轨道。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都是“天理”的产物,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方法和工具,而目的又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第三,“德礼”和“政刑”不是同一物。“政刑”必须以“德礼”为指导,并且以“政刑”的实施来保证“德礼”的贯彻。“政刑”不能取代“德礼”,但在人们完全效法君主、自觉服从教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