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大论坛”第5期发言摘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文字大论坛”第5期发言摘录   召集人:马国凡   主讲人:鲁川2007年5月20日   汉语语法主要研究用字构词造句的排序理据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上一次汇报所给予的鼓励。一些过奖和溢美之词,愧不敢当。盼望老师们继续多多指教。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汉语语法主要研究用字构词造句的排序理据》。   汉语语法研究有两个重点:①“字”,②“序”。“字”是按“序”组成“汉语”的基元单位。“序”是用“字”组成“汉语”的理据排列。   人类有许多民族语言,但是共同的“语法形式手段”主要只有两种:①“顺序”,就是语言这个“一维性”的词语串中的先后位置。②“标记”,包括形态、虚词、停顿、加重。   作为“非形态语言”的汉语的“第一语法手段”是“顺序”。   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发展到“预想论”   从“象似性”发展到“预想论”的历程   戴浩一提出的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是:“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取决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世界里的状态的时间先后。”   他乘公共汽车来这儿。   Hecameherebybus.   他来这儿乘公共汽车。   Hecameheretocatchthebus.   徐通锵提出“有生话题句和无生话题句的语序”。徐通锵先生指出:戴浩一“时间顺序原则”只适用于有生话题句。而无生话题句的语序主要决定于说话人择取事物特点的观察视角,而后顺着这一视角依次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描写。徐先生把这称为“空间顺序原则”,并且还举出茅盾的《白杨礼赞》对于“白杨树”的描写顺序为证。   我们提出“动象句和静象句的语序”。我们起初觉得,徐先生所说的话题的[±有生]应改为[±动物]。因为作为植物的“白杨树”也有生命,也是[+有生],但是句子却受到言者观察顺序的制约。如果改说“白杨树”是[动物],就容易解释了。再深入思考,我们仍然觉得不太妥当,即使话题是[+动物],如果自身静止不动,就仍然只受到言者“观察空间顺序”的制约。例如“靠门的病床上躺着一个昏迷的病人,面色苍白”。言者首先看见显眼的大空间“靠门的病床上”就先说,然后看见较大的整体空间“一个昏迷的病人”就后说,最后才看到较小的局部空间“面色苍白”就最后说。   再看一个[+动象]的句子:“石头从山顶滚到了山涧里”,汉语临摹其“运动时间顺序”。言者先看见“石头”在山顶就先说,后看见“石头”在山涧就后说。“石头”虽是[有生],却是[+动象]。   我们最终区分出有两种顺序:主体持续运动的“动象句”,汉语临摹主体运动的“时间顺序”。主体相对静止的“静象句”,汉语临摹言者观察的“空间顺序”。   我们在戴浩一、徐通锵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汉语顺序的三条规律。①时间事理先后律:时间早的先说,时间晚的后说;原因条件先说,结果推论后说。②空间地位大小律:空间大的先说,空间小的后说;地位高的先说,地位低的后说。③信息旧新轻重律:旧知信息先说,新传信息后说;次要信息先说,重要信息后说。   第①条和第②条体现的是不受“语境”的影响只按语义角色来排序的汉语“常规句”中的规律。第③条体现的是受到“语境”影响并按交际意图进行语用移位的“实用句”中的规律。   “预想论”的产生。我们思索:在上述“汉语顺序的三条规律”的背后是否还有概括力更强的“高层语序规律”?是否还有比“象似性”理论解释力更强的体现汉族人“认知模式”的统一的语序认知理论?在各民族语言的语序存在差异的背后是否有最高层的语序规律?   我们选择“为什么把某些名词排在谓语动词之前”和“为什么把某些名词排在谓语动词之后”的问题来进行研究。于是,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的“人来了”跟“来人了”作为突破口。   人来了。   来人了。   我们悟出:汉语句子中枢谓词之前的周边语块是预想的,中枢谓词之后的周边语块则是未预想的。这样,汉语句子的中枢谓词就成了“预想”和“未预想”的分水岭。   进一步研究,用认知理据来确定各种语义角色的“固有预想度”可作“常规句”的排序依据,按语境需要来确定各个语块的“升降预想度”可作“实用句”的排序依据。于是,立足汉语实际而提出了对语序进行解释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称之为“预想论”。   二、“预想论”的基本理论   “预想”的“预”指的是“事先”,“想”指的是“思考”   中枢谓词是“事件”的代表,“预想”的就是在“代表事件的中枢谓词”之先所“思考”到的。   “预想论”在汉语“构词”和“造句”中的表现   “预想论”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①所看到的一切有形的事物,即一切具体的概念和事件,都称为“象”,动态的为“动象”,静态的为“静象”。“预想论”指出:说汉语的言者,“先看到的先说;后看到的后说”。   ②所悟到的一切有据的道理,即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推理,都称为“理”,体现为一切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关系很多,表中提到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