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家,内心最柔软的归属] .docVIP

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家,内心最柔软的归属] .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家,内心最柔软的归属]   人物介绍:杨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苏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注意力困难的机制和干预,学习困难的认知机制和干预,各类情绪障碍的临床干预。参与国家社科课题“阅读困难儿童的认知机制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注意力障碍儿童的干预研究”等。 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临床干预各类困难学生几百例,为家长开办专业的教育培训近百场。      年,传统中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个大众的词汇,指个人隶属于某个集体的感觉和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非常重视归属感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其提及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并列,作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关系到个人的存在。一个有归属感的人,才能体验到心理安全感,有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工作;反之,一个缺乏归属感的人,其心理安全感必然不足,被焦虑情绪困扰,很难与人融洽相处,工作也容易倦怠。倘若把人比喻为一个机器,这个机器需要能量,而归属感就类似于一个能量补给站,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人存在各种需要,归属感需要不可或缺,这个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个人心理状态影响极大与否。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归属集体,在工作中,有同事;在社交中,有朋友;在生活中,有家人。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异乡独自奋斗,压力重重。在外面压力越大,反之刺激他对家庭的归属感需求就越大。就如鸟儿在外面迁徙觅食,春天将至,也会回巢修养生息。   中国人格外注重“仪式感”。回家过年,甚至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仪式感――奖励自己。辛勤一天后,需要给自己鼓励;勤一年后,更需要给自己有所奖励。回家过年,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享受一段有家人陪伴、无忧无虑的时光。同时也是亲情的驱动,尤其是一些独自离家工作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彼此持续了一年的等待,所以过年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一家团聚。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生活状态很无奈,为求生存,不得不离开父母、孩子,亲人,外出谋生计以养家糊口。每至年关,当亲人在故乡留守,自己期盼与思念沉淀一年之久,对亲人心存的愧疚,加上挂念,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和亲人团聚。   背井离乡,年关将至,渴望回家,这种心理,除了和归属感有关系之外,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因素,驱动一个人走上回家路。有的人回家过年只是出于“从众心理”,因为回家,是绝大部分人只要有能力都会做出的选择。他人准备过年回家的积极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因此,过年回家,是满足个人内心归属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仪式。      传统定势与文化冲击的博弈   中国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为何中国人如此看重回家过年呢?在我看来,过年回家,不仅满足了个人对家的归属感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个人对家族的归属感需要。过年回家,一般会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走亲戚,二是给祖宗上坟。亲戚属于家族的横坐标,已故祖先属于家族的纵坐标。这两件事情,不仅强化了归属感的深度,同时扩大了归属感的广度。这种“家本位”的归属感需要,应该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吧。   虽然有数以亿计的人,一到过年,就心怀激动,义无反顾踏上回家路,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一些80后90后,他们过年回家的脚步,似乎没有那么迫切。这些年轻人,对回家过年的感觉似乎在逐渐淡薄了。这种淡薄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回家过年的心理解读,已经发生了变化。归属感,不仅是指自己的归属感需要,也指家人的归属感需要,自己在外工作,妻儿老小父母在家里,同样需要自己回家,满足他们的归属感。所以,回家过年,是一种付出与满足的双重性心理驱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付出,通过漫长的辛苦回家路,满足家人的归属感,让家人幸福。反观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更开放,更容易获得新朋友,更容易对某个集体产生归属感。也就是说,他们的归属感,不再限于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另一方面,他们对付出的概念比较淡薄,对家人的期待,感觉可能不再深刻,很少想到过自己回家对家人的重要性。两方面的心理驱动,都比较乏力,过年回家的感觉自然慢慢淡漠了。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