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典故 20 个小故事 典故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 典章制 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古代典故 20 个小故事,欢迎查看 !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 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 对人、对事胡乱猜 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 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 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 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我帮 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 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 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 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 “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 ”“不可救药 ”: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 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 他 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 他有什么志向, 宗悫回答道: “愿乘长风, 破万里浪。 ”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 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 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 “乘风破浪 ”来形容不怕困难, 奋 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 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 废了周静帝, 自己当皇帝, 建 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 “我是全国老 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 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 后来人们就用 “一衣带水 ”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 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 精通音律, 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 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 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 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 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 浪花激溅 ;海鸟翻飞,鸣声入耳 ;山林树木,郁郁葱葱, 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 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 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 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 “你已经学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 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 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 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 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 “真好 ! 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 ”当他弹奏表 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 “真好 !宽广浩荡, 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 ”伯牙兴奋色 了,激动地说: “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 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 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 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 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 有一个诗人叫齐已, 某年 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 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 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 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 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

文档评论(0)

zdq15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