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doc

【语文】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身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又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如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等等。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对家乡也没有具体的感知,可是他们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们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息。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上、文化上、精神上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会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和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且感染心灵的人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更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的“原乡情结”与实在的家乡会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B.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C.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D.“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kesh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