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殡葬语言.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 殡葬语言 目的要求:掌握殡葬语言的意义、对死亡的称谓、谥号。 教学重点:对死亡的称谓、殡葬语言的意义 教学难点:谥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所谓殡葬语言, 即殡葬活动中的语言,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其形式, 如: 死亡称谓、谥号、避讳、庙号、碑文、铭文、墓志铭、讣告、挽联、祭文、哀乐等。本章仅 讨论死亡称谓、谥号、避讳,其它则在后面分别述说之。 第一节 殡葬语言的意义 殡葬语言的原始意义, 首先源于原始人对鬼魂的恐惧, 即对死者名字的禁忌。 原始人对 于死者名字的回避,乃源于恐惧心理。 其次, 人们厌弃死亡, 厌恶那些僵硬而冰凉的尸体和悲哀的丧事场面, 便发明出一套喻 指死亡及其物品的称谓。这是殡葬语言的心理起源,它基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文明社会,由于纪念、歌颂、尊崇死者和激励生者的社会性需要,经国家之手,殡 葬语言愈益丰富、等级愈益森严起来。诸如,对死亡的称谓、谥号、避讳、祭文、哀乐、殡 葬文书等等, 其中充满了价值观上的褒贬之词。 自然, 殡葬语言离它的原始出发点就越来越 远了。 第二节 对于死亡的称谓 这里指对死亡和丧事的称谓。在各种关于死亡的称谓中,现大体分四大类说明之: 第一类,属于自然色彩的,即自然宗教、自然哲学和生活信念的观点。 第二类,属于国家政治色彩的,它通常又饱含着儒家的褒贬精神。 第三类,属于道家(包括道教)色彩的。 第四类,属于佛教色彩的。 第五类,近世西学色彩的。 这些区别有的只具有相对意义,如“逝世”一词,就既象道家语,又是自然色彩语。这 是因为各学派词汇的产生均源于自然,而各成分之间也存在着一个融合过程。 在民间,表示死亡词的使用频率以自然色彩、道家居多;官方场合则以儒家语言居多。 在挽联一类文学表达方式中,又尤以道家语言居多。由于替代词汇的丰富,直接用“死亡” 一词的场合反而不多了。各地对死亡还有一些自己的称呼。 第三节 谥 号 一、什么是谥号? 古代帝王、 诸侯、 卿大夫或士人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个具有褒贬含义 的称号, 称为“谥号”。这种制度以及给谥的标准称 “谥法”。此后, 人们不再呼死者的名字, 而以谥号称之。 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来确定的, 它是儒家追求人生 “三不朽” 生命永恒的一类具 体体现。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 它们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用来标志死者生前的德行以及遭 遇。下面是一些专用于帝王的谥号: 表扬的,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文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的,例如: 去礼远众曰炀怙威肆行曰丑 去礼远众曰炀 怙威肆行曰丑 在国遭忧曰愍 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这里再介绍几个有关谥法的名词。 赐谥:周礼,死后待葬的期间给谥号。 追谥: 给已死去很久的人赐谥。 一类是开国皇帝给先祖追谥。 二类为追谥已死去很久的 英烈、圣贤以砥励风俗,两汉以后,各朝都有。 加谥:在原来的谥号上加字。 改谥:对原有的谥号予以更改。夺谥:又称削谥,是撤消谥号。私谥:周制,下大夫以 下不得请谥于上,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曰私谥。 二、谥号的起源和沿革 谥法的起源历来颇有争论,影响最大的是“周公制谥说” 。但近世学者王国维( 1877 ─1927 年)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时,主张谥号产生于西周中后期说大为学者所接受。民国 学者屈万里先生,认为谥法虽定型于西周中后期,但发源却在殷商末叶。 屈万里先生认为,谥法产生于殷商末期, 西周征服殷商, 经历一百余年后,发现谥法制 度很有用,便开始采用。谥法从此进入周礼。 秦废,西汉时又恢复谥法,后世沿用,迄 于明、清。民国时被废除。 由于谥法制在中国推行了二、三千年,故历代谥法论著极多,亦备受重视。 三、谥号的意义 谥法权历来掌握在国家手中, 它是国家手中惩恶扬善、 宣扬道德教化和维护社会尊卑贵 贱的一类精神武器。 其一,惩恶扬善、宣扬道德教化。 其二,维护尊卑贵贱等级制度。 可以说, 谥法是中国传统的死亡文化中内蕴最深厚、 浓度最高的一部分; 由于它一直由 国家直接把持,因而从中就可以更直接地看到国家极力给死亡文化导向的强烈愿望。 四、谥法走向反面 谥法制本来是国家用以表彰德行、 英烈, 并以此砥励风气的一类精神工具, 在历史上起 过很好的作用。 但后来也走向了反面,这主要表现在虚谥、滥谥上。虚谥指所谥与其人之行 不相称,为虚妄之谥。滥谥则指谥号的字数越来越长,不爱惜谥字,使谥号变得毫无意义。 历来,一虚就滥、 一滥则虚。 谥号就失去了它原来的实际意义, 成为虚有其表的一个空壳壳。 辛亥革命后,它便被人们抛弃了。 谥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xuet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