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在妇产科学的发展和应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催产素在妇产科的发展和应用 产房 徐艳 妊娠 28 周后,孕妇因某些疾病或保障胎儿安全,需用人工方法诱发子宫收缩而终止妊 娠者称为晚期妊娠引产 ;临产后因子宫收缩乏力,除明显头盆不称,需增强子宫收缩以缩短 产程者。 临床上引产、 催产及预防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而广为使用的药物是催产素, 催 产素也是国家粮食和药品管理局唯认可的引产药物。 1 催产素的发现和研究进程 脑垂体是由两来源不同的部分组成。 在发育过程中, 垂体前叶是由胚胎口腔前庭的一 个憩室发育而成,也被称为腺垂体 ;从第三脑室向下陷形成神经垂体,亦称垂体后叶,两者 相贴形成脑垂体。 1895 年 Oliver 和 Schafer 研究了垂体后叶并制备了垂体后叶的活体浸出物, 些浸出物包 含了两不同性质的活性,加压及使子宫收缩。 1906 年 Dale 发现牛的垂体后叶浸出液注射孕猫,可引起子宫收缩,以后在孕猴的实验 中得到证实。 1948 年 Theobeld 首先引入临床静滴用于引产。 1954 年 Du Vigneaud 分离出了两种物质,即血管加压素( Vaˉ sopressin)和缩宫素 Oxytocin ),研究确定了缩宫素是一种九肽化合物,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神经垂体本身不含腺细胞, 不能合成激素。 神经垂体激素实际是在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 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合成, 再沿轴突运输并储存于神经垂体的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 机体 需要时, 神经垂体将这两种激素释放入血液循环。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都可产生血管加 压素与催产素, 二者以相似的方式合成、 储存和分泌。两者结构十分相似, 加压素也有一些 内在的催产活性,反之亦然。 催产素最初是通过生物提取而得到产物而应用于临床, 但受当时条件所限, 提取物的纯 度经常不稳定,含有一些与疗效无关的杂质。自 1953 年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人工合成催产 素后,其纯度的稳定性比原来的生物物质提取有很大的提高。 但人工合成的催产素仍存在非 常的缺点。 以化学肽为原料人工合成的催产素, 其理化活性不如生物提取的稳定, 易被降解 ; 在合成产物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杂键干扰,结构松散,其与受体的亲和力弱化,影响疗效 ; 合成物中存在小量残余肽链片段, 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 同时无效的杂质又进一步影响了制 剂的疗效。 对于天然的催产素, 随着工艺的改进和生物提取水平的提高, 新型的天然生物提 取催产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理化生物活性稳定,在正常存放时不易被降解 ;含 S-S 键 和 B-回折结构,稳定激活受体的结合与亲和,增加了药物疗效 ;稳定了纯度,大大减少了杂 质的干扰和副作用。 故新型的天然生物提取催产素逐步被国内外大量地应用于要求严格的临 床医疗行业。而人工合成的产品由于其原料来源广,成本低, 产量高,仍被广泛地使用于农 林及动物养殖行业。 催产素结构、代谢和药理生理作用 2.1 结构 催产素由 9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 2 个半胱氨酸在  1, 6 位组成  1 个二硫键,相对分子量 为 1007,在血液循环中以自由肽的形式存在。 2.2 代谢 催产素的生物半衰期仅为  3~ 10min,妊娠期间母体的代谢清除率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 19~ 21ml,主要由肝脏清除,从肾脏以非活性形式排出。 2.3 药理作用 正常妊娠时子宫肌壁、蜕膜都有催产素受体,受体量在孕 20~ 30 周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多,孕 34 周后渐渐趋平稳,临产时则达高峰。催产素受体形成的机制不清,但多学者认为与雌 /孕激素比值升高有关。 催产素与子宫平滑肌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子宫收缩。 催产素与特异的受体结合后, 改变受体的构型, 并启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结果发生相关离子的跨膜运动, 使膜去极化并发出动作电位,膜的电兴奋使细胞膜 Ca-Mg-ATP 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钙泵的运转受阻,加上细胞膜钙通道的开放, 使细胞内有利钙离子浓度急剧上升。 钙离子结合于细胞肌丝上的特异位点后, 激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 造成粗细肌丝的相对滑行而引起肌细胞的收缩。 催产素与蜕膜上的受体结合, 则促使前列腺素和 F 2 代谢产物 13,14-双氢 -15 酮 PGF 2 。( PGFM )的合成, PGFM 作用于子宫颈,则使宫颈成熟 ; 同时也能作用于子宫体而增强宫缩。 2.4 生理作用 2.4.1 对子宫的作用:催产素对子宫有较强的促进收缩作用,但以妊娠子宫较为敏感。 妊娠晚期如投入小剂量外源性催产素, 则可诱发子宫的节律性收缩, 且与正常分娩相似, 一方面使子宫底、 体部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 另一方面使子宫颈平滑肌松弛, 以促进胎儿娩出。 2.4.2 对乳腺的作用:哺乳期的乳腺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不断分泌乳汁,贮存于乳腺腺泡之

文档评论(0)

150****09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