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月掩不住的风华
“先有永昌府,后有凉州城”,此一说,我是多少有些自豪感的。因为我就出生在这个镇子上,在凉州区永昌镇度过一段美好的童年。
那时,父母亲都工作在这个镇子的中学里,我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乐趣。镇子只有丁字形一条街,并不繁华热闹,几家小卖部,几处小商贩,或摆小地摊的,或吆喝着的货郎担,似乎给镇子增添了几分热闹。父母亲忙碌之余,抱着我在小街上散步,这似乎使他们最惬意的生活。除此外,在我记忆中,他们总是与学生在一起,长年以校为家,生活单纯而忙碌。
可是,镇子是古老的名镇,那时我真的不知。常听父亲说,古城东有碉楼墩,西有皇姑墩,北为月墩,南为府城隍庙。文化广场应该是古城的中心,正钦宫等官署应该建在那里。可是,我还是极其模糊,这座古城,我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古城。出于好奇,我借探亲之际,亲自前往永昌镇凭吊这座曾经养育过我的古镇。
去年正月,天寒地冻。我和父亲来到凉州区永昌镇,寻找这座元代古城遗址。其实,历经时光的沧桑洗礼,古城影迹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正在兴起发展的新城镇,没有废墟,也无任何标志性建筑物。在我脑海中,只是闪现过“古城南北二里,东西一里半,城周七里,坐北向南,开南门一座,城南门额嵌有砖雕‘大元故路’四个大字”的百度记载。而那东西南北的城墙周际究竟在哪里那座气势宏伟的正钦宫为什么要被拆除那扇古老而沉重的城门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抱着好奇,默默寻觅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经村民引领,我们来到一段城墙遗址。据了解,上世纪5年代初,元代永昌府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城墙用黄土夯成,残高约5米,厚4米,非常坚固。
残垣依旧默默肃立,诉说着沧桑和不幸。我似乎觉得残破的美那样厚重,那么令人怀旧和沉重,似乎逼得你内心沉重。它就像一颗古老的眼睛,注视着我的无知;
又像卡比尔的诗,包含了幻觉、灵性、智慧和神秘吠陀经的精髓;
更像俱卢城完美的艺术家的不完美的艺术作品。完美的作品,必须要靠时间的洗礼和考验。这段残垣断壁,是历史的时光洗礼而成的美学的遗憾。
其实,我是真的很遗憾于这座古城的消失,尽管我还不是史学家,不会以诗学的眼光重视他的历史意义和地位。我只觉得,它是人类的一步足迹,是文明的一种符号,是不用花言巧语美化的一段事实。传说也罢,史料记载也罢,永昌府城,这座元代永昌路所在地,今为永昌镇政府驻地。建于南宋,蒙古国太宗窝阔台派次子阔端克秦巩等二十余州,率军入蜀。后来阔端由四川撤军到甘肃河西,驻扎在西凉府,成为西凉王。阔端与西藏著名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举行了 “凉州会谈”,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阔端病死,其第三子只必帖木儿世袭镇守西凉府。在永昌筑起了新城,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赐名“永昌府”,由此人们称只必帖木儿为“永昌王”。次年,忽必烈以永昌王新城所在地,“省西凉府入永昌路”,设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西凉州。
这是一段历史陈迹,无须拾人牙慧,但我要思考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依存关系。大地依在,人事斐然。活着的总比死去的狮子好吧!但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现实,勇敢地面对未来真正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起了仅存的《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和《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它自然记载了只必帖木儿死后,阔端的子孙如何世袭,如何承嗣无人,让一座存在了近百年的王城化为乌有。
两块碑,两个人的丰碑,两个地域性家国的印象。当我杵立在位于永昌镇石碑村的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前静思时,似乎看到了元朝那些蒙古部落之间的战争,那率领12万骑兵的都哇围攻高昌国,怎样战败了回鹘高昌王巴尔术阿而忒的斤。那纽林的斤又怎样成为畏兀儿亦都护之职迁到永昌路定居,抱着皇帝赐给他的“亦都护”金印,“遥领”高昌国境内的畏兀儿民众的那个帖木儿补化呢,他的才华、他的功勋,怎么就感动了元文宗为其诏命制作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与其子孙忻都、翰栾世居永昌有关。忻都,死后葬于永昌府石碑沟。忻都的儿子翰栾,在元惠帝年间任中书平章政事、副丞相,官居从一品。元惠帝追封翰栾之父忻都为西宁王,并立《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铭》于永昌。该碑座为龟跌,碑首刻蟠螭,上刻书“大元敕赐西宁王碑”8字,碑正面为汉文,碑文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危素撰写,叙述了翰栾的父亲忻都公及其先辈“居官治世,克尽乃职,兴利去害,屡献嘉谋”的丰功业绩。该碑由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高8米,高6米,厚.45米。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蒙文),全文共32行,每行63字,至今已有6多年的历史了。仅仅216字,将一段历史留下来了,这多么珍贵呀。
是呀!碑刻和坟墓,似乎是两部隐形的史书,记载了他们热爱并可以为其造坟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也许他们对活着时的泥身充满的灵魂毫不关心,但她们记得死后变成蛆虫的肉体只能靠一块石碑延续。也许,这就是历史。以文明掩盖战争,以文明掩盖暴戾。曾经那么大的排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