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太原第四碑光社文化,发轫太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说太原第四碑 光社文化,发轫太原 在河北省北部、 北京市、辽宁西部、山西省北部、 中部、 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曾经先后分布有四种 文化:偏东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其后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偏西的是光社文化,在此之前主要是河北龙山文化晚 期。……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复杂,史籍上往往统称之曰狄或 翟。若细分之,则肃慎、孤竹、山戎、鬼方、燕京之戎、玁 狁以及甲骨文中所见之土方等等都曾活动于此范围之内。 《中国通史?三卷》 光社文化再认识 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在其《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中指出(《考古》 1959 年第四期):文化的名称如何命名, 似乎可以采用最通行的办法,便是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 (不论是一个墓地或居住遗址)的小地名为名。长期以来夏 老的这个意见,被我国考古学界所认同、遵循、采用,成为 定论,成为古文化遗址命名的最基本原则, 有如“金科玉律” 其实, 早在夏老这个意见之前, 我国考古学界便已这样“约定 俗成”,给不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作着命名。 但是, 夏老的这 个建意,毕竟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给予准确概括,尤其 是“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一句, 有如“抓铁留痕”,成为中国 考古学为“古文化遗址”命名的规制。据苏秉琦先生《关于考 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所述,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 国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 6000 处之多,分属数十种类 型。它们绝大多数是距今 7000 年至 4000 年间的遗存。 而我 们太原的“光社文化遗址”,正是这 6000 多处、 数十种类型中 的一处、 一种。正是因为光社文化遗址, 具有同类文化“第一 次发现”的原因,又具有“典型遗址”的特点,便从 1956 年起, 载入中国考古学上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名录,被国家考古学界 命名为“光社文化”。这实在是太原五千年史事上的一座标识 性的丰碑。这样的殊荣就源自于那个 4米X4米的试掘探方, 以及数次从被毁的遗址上捡拾来的出土文物和残片。迄今大 部分太原人乃至于山西人,或许不太清楚“光社文化”在太原 人文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我也曾以为光社新石器文化遗址稀 松平常,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太原并不鲜见, 诸如“义井遗 址”“玉门沟”“狄村”“东太堡”等都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出都土, 属新石器文化遗址。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叶,在读白寿 彝先生为总主编的最新版《中国通史》时,阅至第三卷《上 古时代(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中的“边 远地区文化”时,方才知晓我们太原的“光社文化”竟然与著名 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并驾齐驱于全国的新 石器时代。太原光社文化所含括的区域,包括今山西省所属 的太原、吕梁、晋中、阳泉、忻州、朔州、大同等 7 个市的 辖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集 宁,河北省的张家口市等广大的区域, 可谓“大河上下,长城 内外”啊。 光社遗址试掘 在光社遗址被发现后的两年多中,数次遭到破坏,且屡屡告 急。在引起上海博物馆重视亲派考察团队赴并考察的敦促下, 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终于派出了考古人员对光社文 化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基于两万平方米的遗址,“地面上 到处可以捡到残石斧、铲、鬲足及灰色绳纹陶片。在遗址西 边断崖上, 很明显地看到许多灰坑及断续灰层”等情况, 考古 工作人员“决定作一次小型的调查试掘。 从 10 月 11 日开始, 在遗址西南边沿新建公路的东侧, 做了一个4米X4米的探方, 历时 21 天”。下面就是这次试掘之梗概: 揭去地表土 (耕土) 既是灰层,厚度 2 米至 4.5 米,上下两层出土遗物基本一致 (见地层图) 。第一层,为地表土,厚 20 厘米至 60 厘米, 其中有新修公路翻盖的灰土和近代耕土。遗物中除近代砖瓦 残片外,多夹杂石斧、铲及灰色绳纹陶片,器形不辨。第二 层,为浅灰色土层,由地表土往下,厚 0.3 米至 2.6 米,有 部分黄土(似火烧过的) 。遗物有夹砂粗灰陶片、灰色实心 器足及厚胎大型陶器残片,红陶很少,细泥陶更少。石器多 系铲的残片。还有少数骨簪、锥等。在探方的东北角,本层 底部,有南向残长 70 厘米、厚 0.2 厘米的一层白灰面,系 白灰、草秸和黏土合成的。沿探方东边向外至 10 厘米处, 则无白痕。白灰面的下面,有 70 厘米的黄土,可能是居住 傍侧火烧所致。第三层,为深灰色土层,由第二层以下,厚 0.7 米至 3.3 米,中间有少数黄土。在探方的南端有很薄一 层木灰,由东向西徐徐下沉。这一层遗物堆积最丰富,其中 灰色陶片最多, 器形以鬲为主, 还有甗、 罐、盆、制陶工具、 纺轮及各种鬲足、 鼎足、大型器足。 纹饰多绳纹与附加堆文, 篮纹、压纹及划纹则不多。 红陶很少, 可看出的只有绳纹鼎、 罐之类。石器有铲

文档评论(0)

dianxin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