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pdfVIP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陈贤茂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史记》记载,秦 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据说徐福等 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 的数千童男女,就是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人了。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 也有部分中国人 避战乱而移居朝鲜、日本。在日本的一些古代史书 中,就有关于汉族“归化人”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人早已由归化 而同化了。 到了唐代,中国与外国的交通,无论陆路或水路,都非常发达。中外 通商贸易,也十分繁盛。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逐 渐增多。 避战乱而移居海外的,数量也不少。从唐代以至于近代,旅 居海外的华人通常被称 唐人,华人聚居区称 唐人街,这固然是由 于唐朝国力强盛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增多,因而使唐人成了海外华人的通称。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居留海外(无论长期或短期),还是少量的。明清 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 考其原因,一是闽粤沿海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水旱频仍,天灾人祸,大 批破产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国谋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由 于战乱或改朝换代等政治上的原因,迫使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鸦片 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了开发美洲以及掠夺东南亚殖民地的 资源,迫切需要大批劳工,于是更促成了中国人的移民浪潮。据统计, 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止,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一千万人,到今天,估 计总数已达五千万人。 明清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由于人数少,大多已被当地居民同化。 明清以后,由于移民众多,而且多是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华人社会, 因而即使数代以后,也仍然保留着华人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 文字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不易被当地居民所同化。如果对海外华人 社会加以深入考察的话,可以发现,血缘关系固然是保持民族感情的 基础,而广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文学等,更 是维系华人民族特性、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因此,移居海外的华人 先辈,很早就十分重视华文文化教育事业。 海外华文教育究竟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据《中华民族拓殖南洋 史》①一书记载,早在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荷属东印度群岛的 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已有明诚 ① 刘继宣、束世澂:《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台湾商务印书馆 19 68 年版。 书院之创设。又据《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一文所述,“1786 年以 前,英人莱特(F.Light)初到马来亚的槟城,就发现有华人老师张理之 的坟墓。英传教士汤姆逊(G.H.Tomson)也说,新加坡在 1829 年已有私 塾三所。但是有文献可考的,当首推陈金声父子所办的萃英义学,又 称萃英书院。它创立于 1854 年,直到 1957 年才停止。” ① 当时南洋 各地的书院,多附设于大伯公庙内,设备十分简陋,所用课本,则不外 《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类,与国内的 私塾相似,戊戌政变之后,国内废私塾设学校,南洋各地也开始有新 式学校的出现。1899 年,清政府派驻菲律宾第一任领事陈纲之父陈谦 善,在领事署中设立华侨学校。4 年后,学校移于善举公所,加授英文, 定名 小 吕宋华侨中西学校,可算是南洋华侨开设的第一所新式学校。 ② 1900 年,巴达维亚城也创办了中华学堂,此后一二年内,荷属东 印度群岛各地陆续成立新式学校 20 余所。③ 新马的新式学校的创立 则稍迟一些。1904 年,槟城创办了中华学堂。自此之后,东南亚各地 均陆续创办了新式学校,取代旧式的私塾。根据中英侨务委员会的调 查,1929 年,新马两地共有华校 108 所④,可见当时海外华文教育的 发达程度。华文教育不仅培育了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而且也为华文 报业和华文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海外第一份华文报纸,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毎月统记 传》,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印行,主编是米粦,助理编辑是华人梁 发。⑤ 1856 年 12 月,美国华人司徒源创办《沙架

文档评论(0)

152****77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