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韩少功小说中的乡野世界
摘 要:乡村是韩少功小说故事发生的重要域场,对乡村的描绘体现出韩少功的审丑倾向。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政治挂帅、主题先行创作风向的影响,初入文坛的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的启蒙视角俯视乡村,对极左路线下的贫困乡村展开冷峻的批判;80年代中后期,韩少功虽身处寻根浪潮之中,但对传统文化谨慎的怀疑使他一再强调乡野世界中凶险、血腥的一面;90年代中期后,韩少功对乡村的态度稍显平和,《马桥词典》用方言词条展示了乡人的怪异思维,以期实现与乡土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韩少功;乡村;审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韩少功虽出生于城市,但是对乡村却是再熟悉不过。狂热的年代,韩少功谎报年龄跟随知青队伍下乡插队,在汨罗度过了九年时光;中年经历过商海沉浮后,韩少功萌生退意,几番考察,还是选择了当初插队的汨罗乡间作为栖身之所。在乡村生活的二十余年使得韩少功屡屡将笔触伸向乡野世界,但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小说中的乡村都呈现出一种“丑”态。
1.启蒙视角下的落后乡村
下乡插队的九年中,韩少功不仅收获了爱情,文学方面的能力也逐渐凸显。小件文学作品见诸于汨罗县和岳阳地区的文艺杂志,省里的创作培训班也几次点名韩少功参加。乡村,成为了青年韩少功写作的沃土,他作为文学新秀引起文坛注意的《月兰》、《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谷雨茶》等,都是以农村为背景。
《月兰》是韩少功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作品从知识青年的视角,展示出农村在极左路线下的极度贫困落后。“队上刚刚遭受过天灾,穷极了,资金账上只剩下三角八分钱余款。临立春,仓库里还空荡荡的,只有两个破塑料袋,一两化肥也没买进。集体猪场里除了两只瘦得像豺狗的老猪婆在呻吟,其余的猪栏全都空着,粪池里也没几担猪粪。”[1]42女主人公月兰家也是一贫如洗,为了补贴家用,月兰纵容家中的母鸡下田啄食,这与“我”想要狠抓肥料学大寨的目标相抵触,暴怒之下,“我”在谷子里掺入农药,毒死了月兰家的四只母鸡,还对月兰家施行了罚款,这对于本就是大超支户的月兰家来说无异于“黑了天”[1]49。压力之下,月兰投河自尽,但是工作队却还将“我”评为先进队员,“月兰之死,在工作队的会议上几乎从未提起。”[1]54不结合农村具体实际,硬性地贯彻政策路线,淡漠生命,导致了月兰悲剧的发生。
《西望茅草地》里的叙述人依然是城市的知识分子。“我”满怀着热忱西去茅草地,但是折腾了半天,荒芜茅草地非但没出现场长一开始承诺的洋房子、大马路,到最后还由于长期亏损不得不解散。文中多角度地刻画了张种田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干部,他充满热情,干劲十足,但思想却又僵化陈旧,对科学实验不置与否;作为长辈,他关心知青,帮“我”买鞋,但又非常专制保守,不允许青年间出现爱情火花。茅草地的失败虽不能歸咎于张种田一人,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落后的封建意识确是农村改革的重要阻碍。在小说集《月兰》的代跋《学步回顾》中,韩少功坦诚地叙述了他这一阶段的写作意图:“我力图写出农民这个中华民族主体身上的种种弱点,提示出封建意识是如何在贫穷、愚昧的土壤上得以生长并毒害人民的,揭示出封建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如何对立又如何统一的,追溯它们的社会根源。”[2]乡村本就是贫困的代名词,政治挂帅、主题先行的创作风向更是客观地规定了农村在物质上的匮乏和农民在思想上的落后,作为文学新秀的青年韩少功受到时代的拘囿,以知识分子的角度俯视农村百态,对乡村的贫困落后投以了尖锐的批判。
2.谨慎怀疑下的丑态暴露
沈从文和韩少功同为湖南人,两人都不由自主地将笔墨投诸于湘西大地。对沈从文来说,湘西是洁净、质朴的,这里存在“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半个世纪后,韩少功也在寻文学之根的路上为湘西文化所吸引,认为湘西文化中还保留着楚文化的原始风味,是可以借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的利器。但是在具体表现上,两人却表现出巨大的审美差异。将两者塑造的湘西世界放在一起进行比对,更能凸显出韩少功对乡村的审丑倾向。
沈从文擅写景,他自己也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3]湘西,是他心目中“好景致”的所在地。这里的山险峻峭拔,翠色逼人:“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4]44这里的水鲜活纯净,富有灵性:“长年鲜活活的潺潺流水中,有无数小鱼小虫,临流追逐,悠然自得,各有其生命之理。”[4]206山水画卷一般的优美景致从笔下自然流出,不含尘世的气息。与沈从文恬静清新的湘西不同,韩少功笔下的湘西更多地呈现出陌生、凶险的丑陋状态。如《诱惑》里面写山:“山壁断裂处已复生土层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