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杨边:彩云下的村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宁化杨边:彩云下的村庄 常柏 我对杨边村的印象,最早是在读初中时留下的。 那天是寒假,我和班上几位同学受邀到吴景德同学家玩。景德家住宁化县石壁镇(原称禾口公社)杨边村,离县城20多公里。记得当时景德住在低矮简陋的土坯房里,整个村庄很荒凉,土黄色一片。那天,我们到榨油作坊参观了村民传统工艺压榨茶籽油,看了景德父亲沙炒湿籽花生,还去了村庄的后龙山。景德说,天气好的时候,后龙山的天空上会有彩云出现,如锦缎一般华美。因当日是阴天,自然见不到,大家未免有些遗憾。不过,这种遗憾很快就被景德家的美食冲淡了。那天中午,景德家煎了一锅擂茶,用一个大口径棕褐色的擂钵盛着,里面有瘦肉、猪小肠、粉条、粉干和扁豆等丰富食材,吃了很解馋。起初我以为景德家很富有,后来才知道,他家人口多,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生活很清苦,经常吃不饱饭,这种好吃的擂茶只有客人来了才有。一晃40年过去了,杨边村早已不是当年光景,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抹不去那低矮简陋的土坯房的影子,以及那土黄色的村庄背景。 今年3月,一个融融的春日,我又一次来到景德家。这次的杨边之行,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 因事先打了电话,景德早已站在门口迎接。一见面他就半开玩笑地说:“多少年没来我家啦?再不来就不认识喽。” “杨边的变化真大!”我没有正面回复他,因为我也记不清到底有多久没到杨边了。初中毕业后,景德辍了学,小小年纪就开始挣钱养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一度失去了联系。 景德个子不高,但长得很结实,说话做事透着一股精气神。他初中毕业后,先去学开拖拉机,后来又去学习汽车驾驶搞货物运输,前些年回乡创业,当上了村支书。如今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他和妻子、父母留在杨边生活。 景德的住房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外观是白墙青瓦马头墙,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屋内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和城里没有两样。我走进厨房,试图找一找曾经的记忆,结果如我所愿,一个口径约40厘米的棕褐色擂钵赫然在目,器型和大小与过去相似,只是新了许多,也不知更换过多少个了。景德说,杨边有三样东西出名,擂茶、水酒和湿籽花生,擂茶排第一。 杨边人吃擂茶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在隋唐之世,建县之前的宁化是一个偏僻、闭塞、人烟稀少的地方。由于森林茂密,气温湿热,瘴气与毒虫、野兽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生存与发展,当地人就地采集了一些具有药理作用的青草药,洗净后切碎、擂烂,制作成擂茶饮用,起到治病与解渴的作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又在擂茶中加入了粉干、粉皮、豆类和瘦肉、小肠等食材,把擂茶变成一种饥可餐、渴可饮的美食,其特点是就地取材,不拘一格,可荤可素,可精可粗,根据各自的生活条件而定。最简单的擂茶,只要几片晒干的淮山叶,加入少许现采的青草药和油、盐,擂成茶泥,用沸水冲泡即可食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可是农家下饭的菜肴。如今,擂茶已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传统被保留下来,成为杨边人无法割舍的情怀。因此,在杨边,其他物件可以没有,但擂钵不可或缺,生活中的荤与素、咸与淡、悲与喜都装在里面,甘苦与共,冷暖自知。 “现在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和过去可不一样了。”见我四处打量,景德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他喜欢把自己和大家扯在一起,典型的杨边人风格,低调、务实。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乡亲们一起把村庄建设好,把传统的东西保护好,让杨边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走到户外。 一座座高大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满目春色在白墙黑瓦的映衬下显出勃勃生机。宽阔的水泥村道向外延伸,清澈的小溪傍着村道流入村前一个2亩见方的池塘。池水清澈,微风中波光粼粼,时有锦鳞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荡漾出灵性和生机。池边植有杨柳、杜鹃、紫薇、美人蕉等花草树木,在阳光下沁出缕缕芬芳。 景德介绍说,杨边古称杨坊田,于唐代末年建村,祖先是中原南迁的汉民。最早的居民是杨姓,后来迁入了吴姓和张姓,清一色的客家人。因此,在村前文化公园的景墙上,堂而皇之地写着“亻厓是客家人”几个大字。“亻厓”即“我”,是客家宁化的方言表达。 在前往公园的村道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他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提着装垃圾用的簸箕,黝黑的脸庞在和煦阳光的沐浴下,显得自信而从容。他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一再邀请我们去他家吃茶。我们谢绝离开后,还听到他在身后喃喃自语道:“现在的政策真正好,扶贫扶到点子上。” 景德介绍说,老汉名叫张荣明,今年67岁,患了先天性眼睛神经炎,长期打针吃药,是村里的贫困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聘请他为公园保洁员,每月工资10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加上务农的收入,张荣明的家庭经济状况逐年好转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