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像热爱大海那样热爱鱼虾吧
朱山坡
我从不怀疑主流文学的英雄书写,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很多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即使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为世界塑造英雄,以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英雄情结”与生活越来越安逸平淡之间的矛盾。不说我们,连美国也这样干。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蜘蛛侠》等就给美国老百姓造了英雄梦、白日梦。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主流社会的生活,塑造耳熟能详的触手可及的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的宏大背景、斑驳的现实和急剧的变化。我也喜欢阅读这样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试图引领时代,对现实做出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做出大胆预言,往往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话题性,适合谈论和评述,更容易引起共鸣和争论,甚至溢出文学领域,影响到方方面面。因此,大多数作家都对宏大题材和传奇人物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取得成功者也不在少数。但总有一些作家有意无意地绕开“热点”和“中心”,对英雄式的人物和公共性的生活敬而远之。比如早年的萧红、沈从文,他们不去表现波澜壮阔的抗战现场,而是书写封闭式的家乡世界,沉迷于边缘人物的挖掘开发和精雕细琢,好像跟时代、跟现实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当于自动放弃对时代的发言权。这算不算“逃避现实”的写作?
20世纪90年代,“改革文学”“官场小说”风行一时,塑造了一大批能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形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迅速取而代之,书写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成为一种潮流。但作为一种潮流或风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文学也终于回到平平淡淡或没有标签可贴的常态。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状态。该写什么,能写什么,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一个作家最能写的无疑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作家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气质。不可能每一个作家都对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了如指掌,对灯红酒绿的都市洞若观火。南方作家无法想象东北破败工厂,东北作家对南方的流水线多少有些隔阂。别东张西望,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别攀龙附凤,写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物。我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来一些年轻作家在写“自己的生活”,写小镇,写工厂,写隐秘的小众生活,写各式人等,一股陌生的、清新的、生机勃勃的气息扑面而至。这是一个生活丰富性超越任何时候的时代,人生海海,每个人都挣扎着发出声音,以证明自己合理地存在着,尽管是在谁也没有注意到的角落。边缘人、底层人,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现在,精英们反而沉默了,他们成了“喧嚣的大多数”。但他们也只是喧嚣而已,像夏天原野里的蛙鸣,小树林里的蝉唱。
壮阔的波澜之下隐藏着多少无法浮到水面的鱼虾,它们默默无闻、狗苟蝇营的一生也是一生。它们不是大海的主宰,但它们是海底世界的大多数。作为大海的讲述者,只能讲述你最能言说的那部分。李修文的《致江东父老》给乡野升斗小民立传,讲述他们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发现,这些生活在时光褶皱里的鱼虾式的人物跟巨鲸鲨鱼一样内心也有悲伤和哀愁,甚至更加生猛,能掀起巨大的海啸。我想,对大海而言,海平面的升降不是由巨鲸和鲨鱼的吞吐量决定的,而是由无数的鱼虾的眼泪决定的。
庆幸还有文学吧。文学是一门慈善的事业。它负责打捞和安抚那些时光里的溺水者。他们是记忆的漏网之鱼,死后连族谱都可有可无的小卒。文学不是名人堂,它应该是人类博物馆。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这个博物馆增加馆藏而已。
作家们,像热爱大海那样热爱鱼虾吧。
我对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草根人物向来充满了热情,喜歡揣摩他们的内心。他们是行走在我身边的芸芸众生,如果没有他们,我会更加孤独。早几年前的一个无聊的黄昏,在等待晚饭之隙,无意中阅读《羊城晚报》,一则“有图有真相”的社会新闻吸引了我。一个神经明显错乱了的青年在报纸上张牙舞爪,面目狰狞而痛苦。细看报道,事情是这样的:这个青年和另一个青年吵嘴,激怒了后者,被掴了一记耳光。打耳光的青年在挥手瞬间恢复了部分理智,控制了力度,耳光打得并不坚决,也不十分响亮。但被掴耳光的青年精神顷刻崩溃了,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从此以后,他的脑子里像困住了一窝马蜂,乱哄哄的,彻夜不停。他徒有强壮的身躯,再也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他被排挤出正常人之列,成为人人警惕和歧视的“癫佬”。寻医问药,无济于事,苦不堪言,一生被毁,奈何?遂将打耳光者告上法庭。被告律师经过调查,发现原告一直挣扎在社会底层,屡屡受挫,生存艰难。泰山压顶,长期不堪重负,离精神崩溃只有半步之遥,而那一记耳光只是“临门一脚”而已。官司胜负尚未可知。然而,我们被警示:不要轻易把耳光甩给那些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不要说一记耳光,就是一句辱骂甚至一个轻蔑的表情,都会给他们致命一击。此后很久,我反复咀嚼着这句忠告,报纸上那副迷茫狂躁的面孔一直在我眼前晃动着。这便成了小说的起源。后来我写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