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历史(精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文化历史 整理:市第十五小学 侯建萍 陶器的发明, 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也在这里。 从考古发现来看, 早在 8000 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 器形简单的彩陶; 7000 至 5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 是彩陶的鼎盛时期; 5000 至 4000 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鸮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仰韶文化 距今大约 7000 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 器物规整精美, 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 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 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 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 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 1973 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 上下,它出土的陶器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 马家浜文化,是 1959 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 本上采用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整修,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器表多素面 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河姆渡炭黑陶 石錛 桐乡张家埭遗址 石斧 马家浜遗址 兽面器耳 马家浜遗址 腰沿釜 桐乡罗家角遗址 陶敛口耳瓶 桐乡罗家角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 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 1975 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等。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智毓提梁壶 宜兴的陶瓷业 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 公元 220 年到 589 年的 360 余年中,南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相对而言,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中原广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江南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中华陶器艺术瑰宝:唐三彩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 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 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 生动逼真、 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 1300 多年的历 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 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 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 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 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 1100 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 其烧成温度为 850- 950 摄氏度。在釉色上, 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 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 它要经过画眉、 点唇、画头发。 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经过艺人们的精心制作, 呈现出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 产生了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 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 做为明器, 因为它的胎 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由于在制作 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 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

文档评论(0)

Sig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