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手法技巧辨析2则.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写作手法技巧辨析2则 先虚实相生与虚实结合的区别 有所思 作者│沈约(南北朝)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 再 本诗中间四句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再 ①本诗中间四句写景,既写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象中故乡的景色,虚实结合。 ②这四句虽然表面上没有说到思乡,但是景中含情,虚实相生。 ③这里的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引发情感共鸣。 最后看区别 1.“虚实结合”是一种表现手法,而“虚实相生”则是这种手法所产生的的艺术效果。 2.“虚实结合”中的“虚”主要是指对非彼时彼地的事物的描写,比如想象中的景象、回忆中的景象、拟想中的景象以及梦境的描写,“实”指眼前的实景;而“虚实相生”中的“实”主要是指诗歌的显性内容,而“虚”则指由诗歌的显性内容所产生的抽象情感。 3.具体从本诗来看,“虚实结合”中的“实”是指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边关树木抽出紫叶,塞外小草发出青牙,“虚”是指征夫想象中故乡的景色——昆明纯水当已涨满,葡萄也该开出新花。“虚实相生”中的“实”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既包括实景,也包括虚景),“虚”是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来的思乡之情。 “连喻”和“博喻区别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①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魏风·硕人》)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红楼梦》) ③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元代薛昂夫散曲《正宫·塞鸿秋》) 这三例转录自《阅读与写作》总184期(1998年第1期)吴顺文先生《博喻及其修辞意义》一文,吴文是将它们作为“博喻”的用例来看待的。我们认为,这三个句子不是博喻,而是“连喻”。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不妨先从修辞类工具书上摘录几个博喻的定义: 博喻比喻之一,又名“复喻”。运用一系列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使比喻更精密、更形象。(王德春〈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5页) 博喻(复喻、联比、莎士比亚式比喻)由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一个本体的比喻。(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8—9页) 博喻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称“联比”“复喻”或“莎士比亚式比喻”。(杨春霖、刘帆《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页) 这里,除了第一个定义表达得不够清晰外(见文后注),其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博喻必须是多个喻体比喻“一个本体”。虽然吴文也提到了博喻的本体应是“同一事物”,但是,吴先生在具体阐述时,却多出了一个“不同……部分”的提法,并将不同部分与不同的侧面混为一谈了。分歧的实质在于:同一事物或人的“不同部分”,是多个事物呢,还是仍视作一个事物?以例句①为例,其中的“手”、肤”、“领(脖子)”、“齿”、“首”、“眉”是六个本体,还是一个本体?吴先生当然认为是一个本体,这个本体就是庄姜这个完整的人;我们则认为是六个本体。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科学,还需多角度进行论证。 首先,人们对博喻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感性认识上早已形成了共识。上面提到的三种修辞工具书,给博喻举的例子加起来共有近30个(篇幅所限,恕不赘引,读者自可查验),没有一个类似例句①—③的。 其次,可以用“问答法"进行判别。提问可分为“统问”和“分问”、二者理应一致。如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明湖居听书》)这一博喻,就可以先总问一句:这里的四个喻体共同比喻哪一个本体?答案是“眼睛”。然后还可以分问:这里的“秋水”比喻什么,“寒星”比喻什么,“宝珠”比喻什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比喻什么?可分四次回答“眼睛”。现在来看例句①,如果说总问“这里的六个喻体共同比喻什么”,还可以勉强回答“美女庄姜”(这一回答已是置原文的“手”、“肤”、“领”等于不顾了);那么,一旦采用分问法,就无从回答了。我们总不能说“凝脂”或“瓠犀”是比喻“美女庄姜”吧。 再次,从逻辑推理看,假设我们先抽出“手如柔荑”来看,谁都明白其中的“手”是本体,“如”是比喻词,“柔荑”是喻体;换言之,这是一个不争的常识。为什么忽然又说“柔荑”比喻的本体是“庄姜”呢?通过对各个部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与直接从总体上刻画人物毕竟不是一回事。再假设,在例句①之前,还有一些从总体上用比喻描写庄姜的文字(比如“若翩然惊鸿,似出水芙蓉”之类),那么又如何处理呢?按照吴先生的观点是无能为力的,但若按我们的意见,则毫无困难:“若翩然惊鸿,似出水芙蓉”是通过由两个喻体组成的博喻,总写女子的姿态和美艳。以下几句(即例句①中除“巧笑”后面的文字)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