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民歌中陕北文化特性研究
摘要:陕北自古就是华夏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大舞台。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都反映在陕北民歌里,任何心理的产生都是主客体紧密相连作用下形成的。陕北恶劣的生存条件让我们感受到这里民众内心的深沉凄然这一心理机制,陕北民歌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又反映了民众热辣、反叛的精神气度。
关键词:陕北文化 陕北民歌 文化特性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历史上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陕北文化就是指陕北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历代的滥垦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清末京城官员王沛棻巡访到此便感叹道:“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将万紫千红一笔勾。” 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争雄问鼎不断融化的地方,有“中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五胡乱华期间先后被前秦、大夏、周等国统治,最辉煌的是匈奴后裔赫连勃勃曾在此建立的大夏王朝。高建群先生把这一地域人群说成是“最后一个匈奴”的后裔。在经历漫长的拉锯战后,随着西夏政权的灭亡,陕北群体人格基本上被塑造起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方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以及心理机制和心理更深的层面。陕北文化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不断碰撞重组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并形成了多元多维的特性。陕北的风俗、宗教神话、秧歌、民歌等每一个文化枝节无不渗透着这一点,在民歌当中所体现的这种文化特性也非常明显。
一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高原人用智慧创造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艺术表达脱胎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在它所处的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开始的。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经济劳作形成对事物不同的认知,心理性格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气度。因此,各异的风俗和意识形态随即产生,同时也反过来制约和作用着人们,艺术也不例外。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个过程。在陕北特有的环境驱使下才促成了一种风土文化——陕北民歌。它又体现了陕北文化的多维性、古朴性和对立性,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拼搏性等特点。
陕北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分界线,是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大舞台,胡汉文化在这里交相濡染。陕北民歌正是由二十多个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结晶,人们可以在众多曲目中听到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声音。如:《走绛州》就是一首明清时期流行于秦晋两地的民歌小调,又名《一根扁担》,反映的是贫苦的脚户们的生活。《五哥放羊》流行于陕北、晋西北、内蒙西部等地是各地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花朵。《挂红灯》是“二人台”传统代表曲目之一。“二人台”流行于陕北神府、晋西北河曲、内蒙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刘志丹》的原曲调来源于陕北、宁夏一带流行的《打宁夏调》等等无不体现了历史上两地人民的密切交往。陕北各地的民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陕北北路的民歌主要以蒙汉调、爬山调、山曲和二人台为主,其高亢辽远激昂的心灵“呐喊”至今仍散发着马背民族的狂放野性。在西路民歌那种婉转悱恻与凄楚之感中,很明显带有回族“花儿”的味道;南路民歌指信天游、小调、道情,委婉悲凉、情真意切、如泣如诉,以此表达他们的凄苦悲情和生活异趣。陕北历史上“走西口”的“打工浪潮”是传播和发展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曲调是由走西口的“汉子”把口外的曲调带回与当地的曲调结合创作的。还有一部分是外地来此任职的官员把他们家乡的曲调带到陕北,将本地的曲调和家乡的曲调糅合创作的。比如:榆林小曲就是陕北民歌和江南丝竹音乐直接嫁接的产物。
二
陕北是一个文化宽舒地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从而导致多种宗教信仰,儒、道、释、伊斯兰教在这里都有过广泛的传播,这一带的民俗活动大都与祭祀神鬼有关,反映了远古的那种原始性和古朴性。比如:大秧歌中的四人场子,即由古代巫师跳神演变而来。在民歌中也有大量描写此类的迷信活动。如“点上一柱香烧上两张裱,把我那男人叫狼吃了”就是搞民间巫咒。“哥哥走了整半年,拉上个山羊许口愿,前沟里有雨后沟里晴,我为我的哥哥许上一口牲,哥哥走了一年整,我抽签打卦问神神。”“手指上老天赌上的咒,谁卖良心谁断后,一碗碗凉水一张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一根干草十二节,谁卖良心吐黑血;一碗碗凉水一炷香,谁昧良心谁先见阎王;谁坏良心白蛇咂,谁坏良心变驴马。”“垴畔畔上种瓜窑皮皮上裂,为看奴的哥哥许下一个愿”《前沟里下雨后沟里晴》等等。“晒坏的了,晒地的了,五谷田苗子晒干了。龙王的老价哟,救万民!杨柳枝,水上飘,轻风细雨洒青苗。龙王的老价哟,救万民!”还有《神官调》、《娘娘庙求儿》等祭祀民歌。同时,陕北文化又是由多方面的对立而形成的。这种结果也是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