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发展.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辽南鼓乐作为辽宁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仪式音乐及鼓吹乐形式,其流变对民俗及吹打乐形式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由于近十几年人们价值观和审美意趣的转变,仪式的目的与形态皆发生了变迁,本文将辽南鼓乐的定义、历史、社会功能、现状以及继承与发展来解析传统民间礼乐对于民俗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辽南鼓乐 鼓吹 社会功能 演变 仪式音乐 一、辽南鼓乐的定义 辽南地域狭义上专指大连地区,广义上还包括营口市、鞍山市下辖的海城市与岫岩县全境。其地域覆及大半个辽东半岛,是辽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研究辽宁地区音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隅。追根溯源,从皮影、大鼓、辽南戏乃至二人转等,这些灿若繁星的辽宁地区音乐艺术文化都与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无不显示着辽宁地区人民的质朴情怀。而辽南,这个以辽宁三大沿海城市串联起来的黄金地带,更是以其独特的民俗艺术魅力,在东北辽宁乃至全中华的艺术篇章中,浓墨重彩的写下一笔。 辽南鼓乐作为东北鼓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民间活动中,是以唢呐、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器进行演奏的一种。从乐器组合的情况来看,辽南鼓乐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笙管乐和唢呐乐。由于管子技法较难故能够以管子演奏大量曲目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笙管组合形式基本上不再出现于民间丧葬活动中,而唢呐乐在辽南鼓乐中则越来越占据显赫的地位,运用的场合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笙管乐。辽南鼓乐其乐曲在辽宁地区各地的分类并不统一,分类标准也并不完全一致。杨久盛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辽宁卷》中的分类方法是以乐曲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演奏方法(曲调变化、锣鼓配置)做分类的主要依据,将辽宁鼓乐唢呐曲分为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四类。 二、辽南鼓乐的历史 辽南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辽南各县是其重要的发祥地。远在商周时期,便有史载于辽南等地,彼时称之为“青丘”,《逸周书王会篇》记载:“青丘,狐九尾”中的“青丘”之地即是指辽南地区。在这片“青丘大地”上诞生了“东北四大古民族(东夷、东胡、秽貊、肃慎族)”之一的东夷族,“东夷人”依靠辽南地区创造了具有浓厚神本主义色彩和开放海洋性特点的“夷文化”,这些显著的文化特点在历代的东北音乐中多有体现。 史学界公认的观点认为,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前身,后来融入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商周过后的战国时期,燕国占据辽宁地区,此时辽南开启了“由夷转汉、接轨中原”的第一步,文化得到了初步交流,历史步入秦汉之际,东北地区开始有了辽东,辽西二郡,人口稠密,生产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两汉时期是辽南文化发展史的第一次黄金繁荣期,政治稳定为辽南地区和内地的交流提供了保障,东汉末期儒学兴盛,平原人王烈(后来熊岳城“王庭筠世家”先祖)山东学者管宁、太史慈、邴原、国渊等一大批学者纷纷携家眷浮海经沓津(今大连)至辽南讲学传经、结庐隐居,故后世称辽南为“管王之地”。辽南钟灵毓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史载“辽左为汉世诸贤避地区之,泉石烟霞,当不乏其也。”(康熙版《海城县志》),此后经历了唐、辽、金、元、明、清各代,由于各民族政权的更替,遂成了各族杂居之地,亦构成了民资文化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特异性。民族音乐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吸收,融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导,与各族相结合的,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 清初,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八月,皇太极为欢送将领出征,放炮三次,吹海螺,“打鼓吹箫,吹喇叭唢呐,对天扣头”(见《清太宗实录》)。这是清代出现最早的辽南鼓乐,其后,清朝入关,汉人大量流入关外,满汉合流,辽南鼓乐得以广泛流传,更加兴旺,不仅在民间婚丧嫁娶应用,也开始走入各种庆典佳宴和迎神赛会上,无不用鼓乐作乐,可见辽南鼓乐早已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时的辽南鼓乐根据辽宁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杂居的各族人民审美要求,开启了一段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辽南民间鼓吹乐。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年间,辽南鼓乐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鼎盛时期,这也是辽南鼓乐的形成和发展最完满,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据辽南地区海城县的县志记载,彼时各地的盛大庙会,动辄十几万人,满山聚集,盛况惊人,四方游人摩肩接踵,夜以继日的狂欢。庙会的重要表现内容便是鼓乐班子的鼓吹表演,此时鼓乐艺人不仅从事唢呐演奏,也常常为寺庙演奏笙管,渐渐笙管曲也被收为鼓乐曲之中,辽南鼓乐艺人大多会吹奏笙管也源于此。由于鼓乐班经常参与庙会的竞技表演和红白喜事的对棚赛艺,有力的促进了辽南鼓乐的发展与繁荣,许多艺人从祖辈学艺,代代家学相传,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提高技巧,丰富演奏内容,为辽南鼓乐艺术的发展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