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贝克特戏剧选 萨缪
尔 ·贝克特作品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
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
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
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
(都是黄昏)、地点 (都是
空荡荡的四野)、内容 (都
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
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
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
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
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
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
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
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
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
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
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
头的煎熬。
贝克特和他的荒诞剧
吴岳添
萨缪尔 ·贝克特(1906
—1989)是先用英语后用
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
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
主要代表之一。他于一九
○六年四月十三日出生在
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
家庭里,一九二三年进入
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
文和意大利文,一九二七
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
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担任为期两年的英语助
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
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
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
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
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
师,一九三二年辞职后专
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
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
在一九三七年看到纳粹主
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
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
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
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
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
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
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
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
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
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里
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贝克特早在二十年代
末就开始文学创作,用英
语写作了评论 《普鲁斯特》
(1931),长篇小说《莫菲》
(1938)和《瓦特》(1942)。
二战以后,他把 《莫菲》
译成法文,并且改用法文
写作了《莫洛瓦》(1951)、
《马洛纳之死》(1951)和
《无名的人》(1953)等小
说。他的小说与传统小说
的写法截然不同,没有什
么故事情节,大多是人物
的内心独白,具有现代主
义的、特别是新小说的风
格。
这些小说里的主人公
都是孤独的流浪者,例如
《莫菲》里的主人公是一
个不愿活着、只希望死去
的流浪汉。《莫洛瓦》包括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
人公莫洛瓦是个半瘫痪的
流浪汉,他拄着一双拐杖,
在内心声音的指引下去寻
找母亲,结果迷失在森林
深处,偶然用拐杖打死了
一个老人,最后在到达森
林边缘时精疲力竭地死在
深沟里。第二部分的主人
公是莫朗,他奉命去寻找
莫洛瓦,结果重复了莫洛
瓦的经历,逐渐变得瘫痪,
而且也打死了一个人,似
乎莫洛瓦附在了他的身
上。《马洛纳之死》里的主
人公马洛纳是一个孤独的
老人,除了一个女人定时
给他送点食物之外,完全
封闭在一个监狱般的房间
里。他眼看着自己的身体
逐渐消瘦和麻痹,只能用
仅有的力气在纸上涂抹一
些与他本人同样可怕的画
像。《无名的人》的主人公
不知在说些什么,甚至连
名字都没有。这些作品实
际上是新小说的先驱之
作,但是很难被人们理解,
因此在当时影响不大,倒
是后来的荒诞派剧作为他
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他写
于一九四八年的两幕剧
《等待戈多》(1952),历
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
经典之作,一九五三年一
月五日在巴黎先锋派小剧
院 “巴比伦”首次上演后,
很快就取得成功并引起强
烈反响。
《等待戈多》写的是
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
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
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
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
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
在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
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
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
一面在语无伦次地梦呓。
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
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
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
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
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
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
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
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
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
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
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
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
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
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
“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
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
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