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高中作文文风、语言与锤炼问题
何为文风不正
文风问题,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这种以文害意的文风和人们对文采的理解有关。其实,文采不只是语言华丽,朴素也是一种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胜于华丽。苏轼有言“寄至味于淡泊”,梁实秋也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行云流水、行止自如之文亦可质朴如水,恰恰具有“似癯实腴”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强调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语言华丽。于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华丽的文风盛行,全国各地的高考一类卷多为铺陈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后学者以为单凭语言华美即可获得高分。殊不知,决定这华丽文采得到高分的是因背后流淌的真情实感。有之则为华而实,缺之则为华而不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更动了文字,同时也更动了思想。
也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外衣的美丑会影响人们对“穿衣者”的印象,但前提是“得体”,一味求美而失了体,美会向丑转化。如果思想是个婴儿,穿着成人外衣,再美也会给人以“营养不良”之感;如果思想是个男子,穿着女性外衣,再美也是伪娘一个;如果思想是具僵尸,套着绫罗绸缎,再高贵你也不敢多看一眼。
反对华而不实,反对“空洞、虚假、造作”任重道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相信高考评价一定会坚持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包括华丽的文采。文采华丽并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虚假所致的矫揉造作。所谓“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么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更不应丢了内容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也别以为只有华美才会有“文”,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
作文的“常青树”更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专力锤炼语言等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巴金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并非说写作不需讲究形式技巧,而是说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乃是让作者心灵之泉能汩汩而出,让读者欣赏之时能不受技巧的干扰,专注于内容的感悟。因为,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主要也不在于此。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
语言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正如清朝魏际瑞所言:“大家文如故家子弟,虽破巾敝服,体气安贵;小家文如暴富伧奴,浑身盛服,反增丑态。非盛服不佳,服者卖弄矜持,反失其故也。”真正类比得恰如其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必须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这样,既不会失其本,甚至不一定会“失其故”。这里所谓的“故”,自然是指朴素平淡的文风。奉劝同学们莫轻看了朴素平淡。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可见,高考作文评价要求的不是风格统一,而是文质彬彬,内容形式水乳交融。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对文与质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体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避免语言的两种极端
一些考生故作深沉,喜欢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以显示自己有学问。相反的情况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不注意修辞,有许多口语夹杂在里面,甚至还有粗鄙的语言。把作文等同于说话。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明白如话”不等于“说大白话”。好文章往往如苏东坡所谓:“寄至味淡泊。”但是这种淡泊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有时赞扬某些著名学者写文章“表达清晰、明白如话”,这是指他们的文章已经达到一种境界,能够深入浅出,不是真的如口语说话一样。如叶圣陶、夏丏尊,当代的启功、张中行等人。他们无论写散文还是学术文章,总是能够把话说明白,让你能够懂,他们从来不故作玄虚,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清。
但是,口语与书面语终究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永远无法消除的。简言之,书面语总是典雅、简洁,口语就比较通俗,有时不免啰唆和粗俗。口语表达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当面说话,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但是我们写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要考查你的语文能力的,当然要用完整的书面语。
作文和小说不一样,小说为了刻画人物,有时把一些粗鄙的俗话乡谚用进去了,考场作文主要是说理的,要求用书面语来表达你的看法。清代桐城派古文要求“文贵雅洁”。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