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渊薮.docxVIP

小农经济: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渊薮.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农经济: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渊薮 内容摘要: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是封建统治者和殖民占领者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权益而推崇和维护的两种观念形态,它们是腐朽没落思想绵延扩散的载体和麻痹人们意志的精神鸦片。批判和铲除封建殖民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原因,这两种文化至今仍大量存在,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对人们抵御、防范和肃清其遗毒,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农经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文化 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小农经济是其滋生的历史根源;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和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滋生的直接根源。现不揣浅陋,略加论之。 一、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是封建殖民文化滋生的历史根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它是封建专制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周秦到鸦片战争,“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12“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1931年‘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之上,它是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浓郁的世界情调;既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又给予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小农经济家本位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形成了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文化观念薪尽火传,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而近百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又为这种文化的绵延和扩散营造了社会氛围,使其得以与殖民文化相耦合,并假借殖民文化强大的政治经济后盾,迅速扩展开来。而殖民文化则通过技术和形式上的嫁接,轻而易举地楔人民族文化内部,并摇身一变以民族文化形式衍生流传下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对中国近代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陈腐的政治观念、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依然牢牢地镶嵌在民族心理结构之中,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尽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经济执导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农业必将走上以科技为主要辅助手段的产业化道路,但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由于历史、地理、教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的或近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区域还会长期沿用下来,甚至还必须有选择地进行保留。古代的农民战争,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虽然性质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其阶段性特征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就是: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建立与小农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斗争,无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历史进程,但另一方面,则维护了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抑制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演进,这种经济结构及其由此孕育和哺养的思想文化意识,为殖民封建文化“血脉”的传承提供了广博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当然,如果没有内部的变革和外来力量的撞击,这些文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其量只能作为旧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而存在,决不至于溃堤决堰,泛滥成灾。但是,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裹挟到了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影响下,我国做出了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于是,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一改“只知墙内桃花红,不知墙外杨柳绿”,即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意识,开始广泛接触和大量引进外来文化。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人们一下子被八面来风般的外国文化撩拨得六神无主,一时间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于是乎,夹带着血腥味的殖民文化便乘机而人,加之原有的殖民文化底蕴和某些人别有用心地推波助澜,这些文化便被冠以“先进、科学、闪亮、普适、新潮”等美名,以变异的乖戾方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面对“欧风美雨”的剧烈冲击,国内一些自诩为民族文化的坚守者,则抄起老祖宗留下的“盾牌”,力主全面恢复民族文化的“灵光”,断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