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体制理论的中国化进程.docxVIP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体制理论的中国化进程.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体制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摘要纵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远比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艰难和复杂得多,党没有可能事先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18-0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相比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差别体现在经济制度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这是由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1956年,经过历时三年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我国已经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根据周恩来,陈云的建议,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执行虽然经历了曲折反复,但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和经验。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此外,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搞好一系列同时并举,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同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综合平衡,认为所有这些同时并举中,以工农业同时并举最为重要。所谓并存,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也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更不是平衡使用力量。1962年党中央把毛泽东这一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历史性胜利,但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躁和粗糙,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因此,产生了不少弊端,须进行调整和改革。尽管在1956年至1978年期间,我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也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经济体制。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并为八大决议采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邓子恢提出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产资料处理方面,实行“主要共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等;60年代初,邓子恢、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对农村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也表示赞成,成为我国70年代末以后农村改革的先声。 关于经济管理体制。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专门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