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上.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太平天国运动(上)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历史背景(略) 二、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五个阶段 1) 1851 年 1 月金田起义至 1851 年 8 月。 2) 1851 年 9 月— 1853 年 3 月。 这一时期太平军军事上取得很大成功, 除了群众拥护, 人心齐以外, 主要在战略战术上 表现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当清军包围时, 能抓住适当时机突围、退却, 而到另一个地方 进攻, 清军虽紧紧尾随, 但始终吃不掉太平军,也阻当不了它的前进, 太平军在流动中发展壮大。 3) 1853 年 3 月— 1956 年 6 月。 战略上以保卫天京为中心分兵出击, 开辟了三个战场: 北伐战场: 从 1853 年 5 月出发, 采取流动作战的方法,经过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省,直到天津附近,目 标是北京。于 1855 年 3 月失利。 西战场,西征,目的是确保天京,战场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争夺武汉、九江、安庆、控制长江中上游,以达确保天京的目的。历时三年,取得了重大胜利。 东战场, 1856 年 4 月,大破江北大营; 6 月,大破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4) 1856 年 10 月— 1861 年 9 月。 战略上的相持阶段。 1856 年 9 月,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整个军事形势发生变化。江南、 江北大营重建。 1858 年 5 月九江失守,江西战场完全丢失。安徽也退到巢湖边上, 1858 年 9 月,召开枞阳会议, (陈玉成,李秀成联合,与捻军联合) ,战争有了一些转机, 1858 年 9 月,打破了江北大营, 11 月,取得三河之捷,歼湘军六千多人,此后三年,太平军在西战 场采取防御姿态,在安庆设防,在东战场则采取进攻姿态。 1860 年 5 月打破江南大营,进 兵江浙,兵临上海,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安徽省、苏州省、浙江省) 。 (5) 1861 年 9 月— 1864 年 7 月。 从战略防御阶段到失败。 1860 年,湘军包围安庆,为救安庆之围,太平军曾制定了又 一个西征计划 (二次西征),约定兵分二路, 于 1861 年 4 月会师武汉, 通过打武汉以救安庆。 但陈、李二人对此认识不一。加上英国干涉,二次西征流产。 1861 年 9 月安庆失守,陈牺牲。从此西战场一蹶不振,南京以西全被湘军所占,湘军顺江而下,太平军只剩下天京与江 浙根据地。这时,形势发生变化, 1861 年,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外国侵略 者公开出面干涉太平天国。 1862 年初,太平军逼进上海, 英法联军 1700 多人与太平军作战。 而太平军内部领导力量削弱,各地将领的地方势力滋长。 (李世贤、浙江;李秀成:苏福省) 内部在权力、财富问题上的矛盾尖锐, 1856 年后,一段时间内没有封王(只有洪仁达,洪 仁福被封王), 1859 年,洪仁玕到天京,不到半个月就封 干王,引起不 ,天王又封 、 李 英,忠王,随后又 封王。 1863 年 90 多个, 1864 年失 ,有 2700 多个王,原来 每个王都有封号,原来只称“列王” ,列王越来越多,就在“王”上加?(点)以示前后之 。各地将 “各守疆土,招兵固 ,不肯交国 以固根本” ,内部不利因素滋 , 事上 也就一落千丈。 1863 年,北方僧格林沁 冀晋 豫四省 、捻 的 洛行被捕,捻 走下坡路, 6 月,石达开在大渡河失 ,整个形 不利。 1863 年 12 月, 州失守, 1864 年 3 月杭州失守, 1864 年 5 月包 天京。 1864 年 7 月 19 日,天京失守。之后,李世 一支在 粤, 文光一支在北方与捻 合, 持到 1873 年。 三、《天朝田 制度》及其平均主 的 价 首先,平等、平均思想的 史来源。 中国 史中, 有二个 面的平均思想: 一是留在思想史中的, 二是反映在 民起 中的。 建立一个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 在中国古已有之, 是原始社会理想的一种反映, 表达 了 中的人 一种幸福生活的向往, 和 黑暗的一种反抗。 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理 想,成 二千年来 多思想家借用的思想 料( 中山、康有 ) ,思想家 所宣 的大同 理想, 常常是无法 的空想。 种空想,只有在它 作 反抗 社会的武器 ,有 步 作用,一旦 践,必然 来混乱。 在中国 史上, 民起 多次提出平均主 的口号, 北宋初年王小波起 “吾疾 富不 均,今 汝均之” ,南宋 , 相 起 宣布: “法分 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 ,均 富” 。明末起 ,提出了“均田免粮” 。 民的平均主 思想主要不是来自思想史,而是来自 民的小生 地位。小 的 基 是 生平均主 的土壤,在封建社会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