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与时代交织下的“独异个人”和“庸众”
摘 要: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巴金的《家》分别创作于“五四”之前及之后,这两部作品中的“独异个人”首先是具有共同点的,即都带有悲剧元素;
但鲁迅是借“独异”的“狂人”之口对国民性和封建文化进行既哀且怒的控诉,而巴金却旨在讲述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鲁迅对“庸众”的麻木内心是既痛又怒的,而巴金却是带着理解及同情诉说着他们的矛盾与无奈。这之中有两位作家创作的个体差别,更有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文学作品中的映照。
关键词:“独异个人” “庸众” “狂人” 觉慧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里对鲁迅短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独异个人”和“庸众”的解读,这为我们阅读鲁迅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李欧梵说:“‘独异个人和‘庸众正是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形象。我们完全可以为他们建立一个‘谱系……”a事实上,“独异个人”和“庸众”不仅仅只存在于鲁迅的小说中,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独异个人”和“庸众”不乏其人。《红楼梦》里的宝玉显然就是大家眼中的“异类”。他是封建旧制度的叛逆者,他抗拒科举,对大观园中的小姐和丫鬟们都寄予同情和爱惜。也正是因为宝玉的“异”,他被冠以“混世魔王”的“封号”;
而与宝玉相对的,诸如贾政、贾赦、薛蟠等一干人物自然就成了精神蒙昧的“庸众”。不仅中国如此,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在《羊脂球》中着力塑造的底层人物羊脂球也是“独异个人”的代表。小说通过描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同乘一辆马车的羊脂球和另外九位貌似身份尊贵的乘客对侵略者的不同态度和处事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独异”的“个人”被“庸俗”的“众人”轻视与孤立的尴尬处境,进而在对比中揭示出羊脂球的高尚和其他人的卑劣。又如,中國古代民间传说《白蛇传》中不惧人“蛇”殊途的白素贞,《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梁祝二人,《愚公移山》中锲而不舍地“挖山止水”的愚公,亦有《安娜·卡列尼娜》里善良而真实的安娜,《简·爱》里独立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等等,他们都是 “独异个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对抗着各自所处时代之“庸众”的世俗眼光和现实阻挠。他们身上自然有缺点,但那坚守自我价值的信念,那勇于抗争的精神使这些“独异个人”的形象长留于亿万读者的心中,经久不衰。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可谓是“独异个人”的典型。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的开篇曾分析道:中国人多的是“合群的自大”,却缺少“个人的自大”。他之 “合群的自大”即是一种抱令守律的盲目自信,可谓“庸”,这“庸”又在数量上占了多数,遂称“庸众”。而“个人的自大”一方面必然有“几分狂气”,另一方面却也是“大抵有几分天才”的,若非如此,《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又如何在几千年“仁义道德”的历史上看出了“吃人”二字,如何能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狂人”的独异,在于他能够从惯常中看出不常,在拾陈蹈故中偭规越矩,奈何大部分人,甚至“愈”后的他自己,都只把这认为是一种“迫害妄想症”罢了。再看巴金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家》,作品中同样存在着“独异个人”与“庸众”的抗衡。高家三兄弟是三位性格特征各异的青年,具有新思想、新觉悟的觉民和觉慧不妨就可以看作是“独异个人”,包括觉新在内,加上克明、克立等一众人物就可以看作是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的庸碌守旧者。故事发生在旧制度被推翻,“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之际,“五四”的新青年正是在与封建传统势力的对抗中完成了“新”对“旧”的宣战。然而,同样是“独异个人”和“庸众”,他们在《狂人日记》和《家》两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却不尽相同,作者对小说人物赋予的情感也存在差异。
一、“独异个人”相同的悲剧命运
“独异个人”和“庸众”的力量悬殊是造成“独异个人”悲剧命运的主因。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命运无疑是不幸的。在周围的人看来,他是不正常的有病者;
同时,“狂人”又时时感到受着被周围人“吃”的威胁。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理解、沟通机制断裂了,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使“狂人”的处境显得极其尴尬。此为“狂人”的悲剧之一。也就是说,尽管他似乎发现了数千年来伦理纲常的“真相”,但那些怀疑和呼喊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粒粟,太仓中的稊米,微不足道亦不被认同,虽振聋发聩然应者寥寥。如李欧梵所说:“狂人的见解越是卓越超群,在别人的眼里便越是显得狂乱,他从而也越是遭到冷遇并被迫害所包围。因此,狂人虽然具有批判意识,但并不能使自己真正从吃人主义的庸众掌握中解放出来。……狂人的清醒反而成了对他存在的诅咒,注定他要处于一种被疏远的状态中,被那些他想转变其思想的人们所拒绝。” b这就形成了一种独异者的悖论:“独异个人”在自身觉醒的前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