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報告人: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歐陽豪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許溪南教授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陳慶芳 摘 要-1 文獻上對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建構,主要採用會計報表上之比率變數,本文旨在探討會計比率、公司治理變數及盈餘管理指標對企業財務危機發生機率之預測能力。 本研究財務危機的樣本為66家,財務正常公司的樣本為132家,樣本期間為1998年至2004年。本文分別建構七種財務預警模型,並運用Logistic迴歸分析,探討會計比率、公司治理變數及盈餘管理指標組成之各種模型對企業財務危機發生機率之預測能力。 摘 要-2 研究結果顯示,以AUC衡量指標而言,由會計資訊、公司治理及盈餘管理指標所建構的財務預警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最高的模型配適力與最佳的預測正確率,對財務危機預測正確機率分別為前一年為95.2%,前二年為84.1%,前三年為71.4%。本文的發現對於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建構,具有重要的貢獻與啟示。 關鍵詞: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盈餘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 、財務預警模型(the financial early warning model) 、受試者作業特性曲線(Receiver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Curve) 壹、緒論-1 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隔年國內股票市場頻傳地雷股事件,使得金融機構及投資大眾損失慘重。對於此種現象,國內外學者也相繼發展財務預警模型來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發生。 目前國內由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已在2002年10月發布「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上市上櫃公司應依保障股東權益、強化董事會職能、發揮監察人功能、尊重利害關係人權益及提升資訊透明度之原則建立公司治理制度。 壹、緒論-2 台灣自2006年底爆發之「力霸集團」掏空案以及2004年起上市公司如博達、宏達科、皇統、訊碟、陞技等公司陸續爆發財務危機,這些公司的共通點就是管理當局利用盈餘操縱,虛列應收帳款來向金融機構融資,利用虛設公司的假買賣真掏空公司資產來圖利自己,並且大部分公司在發生危機前的財務報表都有不實的嫌疑(用來掩飾資金被挪用與鉅額的投資損失)。 壹、緒論-3 這些事件,不僅造成整體股市價格大幅下跌,成交量大幅下降,使得證券市場籌資的功能也隨之萎縮,更讓投資人對公司財務報表與查帳會計師的獨立性失去信心,增加投資者與公司資訊不對稱的程度。 過去,也有學者探討有關公司治理變數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但對於財務預警模型的研究,許多文獻則只從財務報表的資訊(包括財務績效與會計師查核意見),來分析建立預警模型。 壹、緒論-4 有鑑於盈餘管理與公司治理變數對財務危機的關聯性,本文主要目的為從盈餘管理指標、公司治理與財務資訊的角度,針對國內這些發生因財務危機而導致經營權移轉或下市(櫃)之公司,與相同產業沒有發生財務危機之公司分群相比較,來分析建立財務預警模型。 壹、緒論-5 研究結果顯示,在財務危機公司預測正確率方面,由會計資訊、公司治理及盈餘管理指標所建構的財務預警模型有最佳的預測正確率。本文的發現對於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建構,具有重要的貢獻與啟示。 貳、文獻回顧 一、盈餘管理與財務危機 Schipper (1989)認為盈餘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為「財報提供者基於某種經濟上的動機,利用其對損益承認的自由裁量權,而企圖控制盈餘的結果。」亦即,企業管理當局基於企業整體利益或其經理人自身利益之考量,運用某些方法或程序介入財務報表編製過程,控制會計盈餘,以達成其所預定之盈餘目標的行為,稱為盈餘操縱(Earnings Manipulation)。 Healy (1985)是第一位以應計項目來衡量盈餘管理的學者,他將總應計項目定義為本期純益與營業活動之現金流量之差額,再以當期之期末總資產加以平減,並將總應計項目再細分為裁決性應計項目(Discretionary Accruals)與非裁決性應計項目(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 Gilson(1989)主張經理人在公司面臨財務困難時,將導致薪酬降低與職位更迭等損失。 當公司負債比率愈高,為避免發生財務危機,管理者有調高公司盈餘的誘因,此外為了避免財務困難所導致之契約重新協商,並降低公司負擔,管理者有誘因降低公司的盈餘。 由於財務報表使用者與企業管理當局間存有資訊不對稱,管理當局對資訊結構之瞭解遠超過使用者,因而常會偏向自利的考量,利用任何可以自由裁量之方式,發布對自己有利之財務資訊。財務危機發生前國內管理當局可能有從事盈餘管理之行為。 二、公司治理、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