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艺术及其感知特徵.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華梵大學哲學系951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PAGE PAGE 1 可複製藝術及其感知特徵 哲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M9330003  李  桓    目錄 一、序 (1)班雅明美學思想簡述 二、藝術與媒材 (1)可複製藝術及其批評 (2)可複製藝術的媒材特徵 三、審美方式的改變 (1)藉由事物的複製品來掌握事物的感知型態 (2)散心與專心 四、藝術作為社會的一部份 (1)私人品味與私人空間 (2)結論 序 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開頭便引用梵樂希(Paul Valery)的話: 「我們掌握的藝術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其適應性、準確性,與激發的意念、習慣,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美」的古老工業裡會產生徹底的改變。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與知識運作的影響。二十年來,不論是材料、空間或時間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p58 這段話充分的表明了技術與物質在藝術中所具的影響性,這特徵在班雅明的時代更是十分明顯,面對照相技術與電影技術的出現,並為美感活動帶來的審美觀念與型態的改變。複製技術和靈光的消失,促使了審美品味的普遍化。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文中提到:新型態的技術轉化了以往藝術強調儀式價值的宗教功能 複製技術的運用,使藝術作品從以往的強調「儀式價值」與特殊體驗的小眾文化的權威位置,轉化出以群眾為訴求的「展覽價值」特徵,這種轉變產生了新的審美態度,而這樣的改變對於傳統審美內涵及結構也帶來了衝擊。當班雅明述說著藝術解放的同時,也有人持著相反的態度並認為複製技術是一種以量取質的藝術型態,並且認為這將使審美活動淪為只是一種消費與消遣,質疑這樣的藝術表現對於精神的提昇能帶來多少的助益? 在這篇論文中希望藉由班雅明對於當時可複製的藝術特徵對於審美活動影響的分析(當時新興技術指:攝影與電影),探討可複製特性對現今美感活動帶來的影響,並對於現代在此特徵之下產生的美感形態與問題加以討論。 班雅明美學思想簡述 班雅明從對於「靈光」消失的現象切入。他指出藝術因為機械複製技術的出現,也產生了審美價值的內在改變,即由崇拜價值轉向展示價值。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班雅明認為「是為了藉由作品來供應崇拜儀式對象與需要」 。他以藝術史的角度切入:史前時代洞穴的畫作說明了藝術起源的一種特徵。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距今約一萬五千左右,在洞壁上畫著各種的牛、馬和鹿等圖像,但這些壁畫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觀賞而存在,而是有著其它的意圖,當獵人在岩壁畫出最強健的動物遭尖物刺傷的形象,是一種巫術儀式的效果,目的是為了能順利地捕獲獵物,利用描繪出的具體圖像,產生出一種巫術生效的心理作用。這種巫術崇拜本質上是相信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們可以憑藉它來實現自己的非人力所能實現的意圖。在原始文化中,與巫術儀式崇拜同屬於最高地位的圖騰崇拜 。一樣是以這樣的觀點出發,「個人與圖騰之間的關連是一種自然利益的結合:圖騰保護人們,而人們則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它的崇敬。」 時代不停前進,文化不斷的累積,巫術與圖騰也慢慢地擴大成為一種更抽象的宗教崇拜。不論崇拜是建立在滿足物質的祈願或精神的具像需要,崇拜所突顯的都有著一種權威性並且獨一無二的特徵。而班雅明把具有靈光的藝術作品看為是「此時此地的獨一無二性」的對象時,靈光也成了傳統藝術中儀式性價值作品具有的重要特徵。 班雅明把傳統藝術與可複製藝術的差異界定為儀式價值的改變,而儀式價值本身是具有一種「崇拜」的特徵。崇拜的對象儘管不同,但都表現某種共同的特徵,即是靈光。例如,中世紀的藝術表現,面對對象的神聖性產生了崇拜;文藝復興的藝術則是面對「美」自身的崇拜,兩種不同的崇拜對象,卻感受到相同的靈光特徵存在。因此,帶有靈光的藝術作品總與崇拜、獨一無二性、距離感聯繫在一起,這必然也會延伸出神聖、特殊、少數、珍貴、永恆、權威等特質。也是在傳統藝術中賦予審美牢不可破的距離感意識。 十九世紀之後,人類的審美活動隨著機械複製技術的涉入,審美的距離感逐漸消失,藝術作品通過對其展示價值的絕對推崇,帶來了全新功能。 這功能首先打破了傳統審美距離的要求,班雅明舉出打破距離感的具體表現就是攝影和電影。尤其電影運用了特寫、定格、重複,拉近了觀眾與事物的距離,班雅明用巫醫和外科醫生,來比喻畫家與和攝影師之間的差異性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p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p84 在這樣的改變中,衝擊了傳統藝術的根本價值,各種的論戰也就展開,班雅明以技術對於藝術的影響層面表示電影與攝影做為藝術的合法性,並以藝術作電影與攝影的新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