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有一些往事不会随风飘逝
“大寨”如火如荼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是在70年代初期。“大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于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是懵懂无知的。随着广播、电影、报纸的疯狂宣传,“大寨”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了几个词语:陈永贵、郭凤莲、铁姑娘队、虎头山上层层梯田满山坡……还有那首激情欢快的《学大寨,赶大寨》:“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风格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呀,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呀另安排,干起来呀干起来,大寨红花遍地开……”高年级的老师把这首歌曲编成了舞蹈,一放学,我们就跑到高年级课室,踮起脚尖往里看。在她们挥舞的红绸里,在她们激情嘹亮的歌声中,大寨在我的心中如同一座美丽的宫殿,我像向往北京天安门一样热爱着它。
从太原到大寨,全程高速。进入昔阳县城,心脏跳动的频率开始加快。穿过武家坪,迎面的山坡上镌刻着一面巨大而鲜艳的题有“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的红旗,如被一位巨人高擎着一下子冲到你的面前奋力舞动,如一团火焰,瞬间燃烧起我对大寨的所有念想。不用说,这里就是大寨村了。抬眼望去,村子大门两端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8个大字让人一下子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虽然我从没有来过这里,但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我们在大寨村门口停顿了一会,商议是先上虎头山还是先进村子?大家一致决定先上虎头山。进入虎头山要买票,每人48元,有点贵,但并没有阻止我们匆匆上山的兴趣。
一进虎头山,便见原大寨村党书记、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塑像赫然矗立在眼前。一如从前的模样,头戴羊肚白毛巾,满脸的皱纹,温和地注视着远方,嘴巴微张着,似乎想对众人说些什么。如果他可以说,他会说什么呢?塑像后面是长长的阶梯,我们自然而然地一一站定在塑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拾阶而上。阶梯共有118级,由3个部分组成,其中一组为8个台阶,一组为38个台阶,一组为72个台阶。8个台阶寓意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个台阶寓意陈永贵38年的党龄;72个台阶则寓意陈永贵享年72岁。站在虎头山上,藍天深邃如海,漫山遍野绿意葱葱,我的思绪如半山腰上那条人工渠的流水一泻千里。
70年代,我还在上小学。通过广播、画册、宣传片,我们看到了虎头山上那个扎着羊肚白毛巾的永贵叔指挥大寨人战天斗地,三战狼窝掌,硬是在这片穷山恶水中开出了千亩梯田。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来到大寨,参观完后非常动情地说:“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毛泽东主席1964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以及著名知青代表邢燕子等人,第一次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回到大寨后,陈永贵大胆提出十年造地规划。从此,陈永贵领着大寨人战天斗地,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凭着一双大手、两付肩、一把镢头、两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硬是在“山高石头多,地无三分平”七沟八梁的一面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还每年国家上缴10多万公斤余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由此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所有的宣传材料中,他永远笑着,戴着羊肚毛巾,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甚至当了国家副总理,他还是这副模样,从未改变过。他的战友,也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郭凤莲说:“他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
郭凤莲和陈永贵的名字一直连在一起。这个17岁就回乡务农的小姑娘,后来接班做了大寨的书记。她领着一群姑娘成立了一支扬名天下的铁姑娘队,大寨战天斗地的队伍里她们是最亮丽的一抹。大寨成为了全国学习农业的一面大旗,每次看电影前播放的新闻片中都会出现大寨的光辉形象。我迷恋大寨,喜欢大寨,想着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到大寨去,去见见永贵叔叔和凤莲姐姐,去走走大寨的梯田,去抚一抚长在梯田里的稻穗……
然而,大寨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沉寂了,如同一个美丽的泡沫在不断地变换着漂亮色彩中突然消失,不知所向。
多年之后,在人们渐渐忘记大寨的时候,一位记者采访了已经是大寨公司董事长的郭凤莲:当时是什么使得你们拼命也要改变穷山寨的面貌?郭凤莲答:吃饱穿暖,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村民们当时夜以继日艰苦劳作的直接动力。名呀利呀,这些东西脑子里通通没有。就一个字——干!”这就是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的发展虽然改变了郭凤莲的身份,但郭凤莲对大寨的那份情怀却无法因为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在她的心里头,那段艰苦岁月始终在心底燃烧着,她的手机彩铃就是那首《学习大寨赶大寨》歌曲。
初夏,北方很多地方的草还没有泛绿,树木也没有发芽,到处裸露着褐色的大地。而虎头山上的柏树、松树、桂树、竹子却如南方一样郁郁葱葱,如一匹巨大的绸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