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中映照出诗的光晕.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电影中映照出诗的光晕 有关电影、有关文学,单独拎出来任何一个便有无尽的话要讲。可就像优秀的人总会互相吸引一般,文学与电影总有意无意地交汇,进而向观众,或读者展现两种艺术交叠产生的幻景。1911年,乔托·卡努杜在《第七艺术宣言》中,第一次宣称电影即是一种艺术,使之成为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并列的“第七艺术”。也许从那时,或不妨从更早时说起,电影出生的一刻就与诗有着某种统一的内质。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1917》成为最大遗珠。相比于以往的战争电影,《1917》从主题上放弃某些为人熟知的战争事件的描写,转而以一对士兵传递重要情报的任务为对象。从电影画面上放弃了大篇幅动态战争场面的表现,代之以宁静的美或恐怖。电影情节线索简单,斯科菲尔德与布雷克接到特殊任务,要穿越德军防线,向正准备发动进攻的英军传达紧急命令,以取消本次进攻计划,从而免于落入德军的陷阱。《1917》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场面,但电影中的《乔布利人》或许是最完美的瞬间。 《乔布利人》是英国诗人爱德华·李尔的创作,正如我们开头所谈到的,不同艺术之间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但它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交汇,这种交汇同样体现在爱德华·李尔身上。爱德华·李尔于1812年出生在伦敦郊区的霍洛威,他是父亲耶利米·李尔和母亲安·斯克莱特·李尔的第20个孩子,他的兄弟姐妹大多夭折,因此爱德华·李尔能活下来便已是运气了。爱德华5岁时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癫痫发作,这样的经历使爱德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总是耿耿于怀,他将这种病称为“令人痛苦的恶魔”,而自己也深感耻辱。从那时起,爱德华总是将自己与所爱的人隔离开来,隐瞒自己的情况。不仅是身体方面,爱德华儿时的家庭生活也并不称意。耶利米·李尔在爱德华年仅13岁时就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因此入狱,还清所欠债务之后却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爱德华的母亲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儿子,将他托付给25岁的大女儿安照看,安也就终生未嫁,全心全意地扮演母亲这一角色。爱德华幼时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在爱德华的诗中,母亲总是一种模糊的样子,这种印象也贯穿他的一生,并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能清晰起来。不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或许正是这样困厄的人生经历才滋养了爱德华过人的艺术天赋,他在16岁时便能够通过出售各种素描来支撑自己及姐姐的生活,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绘画技巧也不断精进,在1832年出版了十二本 《鹦鹉图像》。1837年,爱德华由于视力及肺部功能的衰退,他放弃了部分精细的绘画工作,十年后,开始了诗歌的创作。此刻,绘画与诗组成了他精神的梦境。 《乔布利人》这首诗出现于电影《1917》斯科菲尔德逃离德军追捕的过程中。此时的电影时间刚刚来到深夜,本应同行的布雷克遭到被解救的德军飞行员暗算,死在了斯科菲尔德的怀中,因此他独自一人穿行在黑暗的废墟之中。走过低矮的屋檐,斯科菲尔德看见了如同末日般的悲壮景象。熊熊烈火吞噬着早已被烧得漆黑的房屋,渺小的十字架矗立在眼前,宗教的信仰远不及战火烧得猛烈。被德军发现后,斯科菲尔德匆忙躲进地下室中,昏暗的油灯照亮地下室的一角,也照亮了他血汗交杂的面庞。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婴儿与他对面而坐,油灯的光晕在二人交谈的过程中不断转换,在丰富影调层次,突显明暗反差的同时,也为他们因战争而蒙上阴翳的内心带来了些许光亮。失真的镜头语言则为这幅场景提供了油画般的质感。在這些许的宁静之中,斯科菲尔德注视着婴儿的眼睛,为他背诵了这首诗: 他们乘着筛篮出海了 乘着筛篮出海 尽管所有的朋友都在唠叨 在冬日的清晨,暴风雨的日子 乘着筛篮出海 …… 越远越小,越小便越远 那是乔布利人居住的地方 他们有绿色的头,蓝色的手 他们乘着筛篮出海了 …… 《1917》以一镜到底似的拍摄方法,使得整部电影不被任何剪辑与场景的转换而切断,恰似诗歌与音乐线性的表达方式,如江河般流淌在观众眼前,遇平坦则舒缓,遇陡峭则湍急。斯科菲尔德在被德军发现后,电影音乐的节奏突然加快,他狂奔起来,画面也飞速地移动,这一切都使观众由平静的状态变得倏然间紧张起来,而在获得短暂的安全之后,这首诗的出现则赋予主角与我们喘息的机会。电影轻重缓急的节奏与诗抑扬顿挫的韵律是这两种艺术在形式上的统一,缺少了画面的不断转换,人物与事件不断刷新的优势之后,长镜头的电影与叙事性有限的诗天生所长之一就在于韵律与节奏的和谐辉映。 除却形式之外,诗的进入对电影主题的表现也起到了更为深厚的作用。诗的美,不是情节之美,亦不是人物之美,而是思想之美。众人在阅读诗时所产生的个体与诗本身的“隔”颇为厚重,揣摩诗的思想就成了读诗的最终目的,虽然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困难,甚至现代社会,人们早已远离诗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