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拉贝日记》中的暴力声音与人道主义救赎.docxVIP

歌剧《拉贝日记》中的暴力声音与人道主义救赎.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剧《拉贝日记》中的暴力声音与人道主义救赎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逝者80周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打造及江苏大剧院组织创作及实施,委约作曲家唐建平创作了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于20XX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在南京江苏大剧院首演,同时该歌剧作为第三届中国歌剧节闭幕演出的作品再次登上江苏大剧院的舞台。歌剧讲述了1937年亲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John Rabe)与其他二十多位国际友人,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在南京建立安全区,保护了二十多万难民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南京大屠杀曾湮没于公众的视野中。正如作家张纯如写道:“南京大屠杀并没有像纳粹屠杀犹太人或广岛原子弹那样深入世界人民的意识中,是因为受害者自己保持沉默。”1982年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事件”直接诱发了当年中国的“建馆立碑編史”活动,受此事件影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正式落成开放。90年代至今,学术界、文艺界都展开了对于这段创伤历史的再度认识。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1937年作为大屠杀的亲历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的这一段历史,遂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这本私人日记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发现,于1996年在说服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将之公开。1997年由德意志出版机构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共分为8卷10本,2460页,且中文版《拉贝日记》的发行成为了国际上的第一个版本。20XX中德合作拍摄的电影《拉贝日记》第一次以该日记作为题材来讲述南京大屠杀,并斩获了第59届享有德国“奥斯卡”美誉的劳拉奖,电影上映期间也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当时,国内影院方不断收到观众要求加映的呼声,众多的观影者表示:“《拉贝日记》不仅挖掘了一段被世人忘记的历史,而且展现了当时国人真正的抵抗。”值得一提的是,20XX影片在日本东京上映期间,明治大学教授石井知章强调,“如何让更多日本年轻人通过观看《拉贝日记》,来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对日本来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电影《拉贝日记》的德国导演付瑞安·加仑伯格透露,拍摄此片的初衷在于,“希望通过电影把当年一场不大为西方人所认知的灾难告知全世界更多人”。有趣的是,电影利用镜头语言放大了对于纳粹党旗正义的刻画。作为德国人的拉贝,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纳粹党驻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在日军攻打南京时,他曾用纳粹党旗掩护了一大批南京人民的生命。他曾在日记中记录下他向德国政府要求对中国予以援助的信件,但德国政府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令他不得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阻止日军的暴行。影片中杜撰的人物间的情感互动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歌剧为载体的《拉贝日记》开创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的先例[在此之前,该题材以器乐曲的创作居多,如盛宗亮的琵琶协奏曲《南京!南京!》(1999年)、叶小纲的《和平祭[BF]》([BFQ]20XX)、王西麟的《抗日战争交响曲》(20XX)等等]。20XX4月9日,该歌剧入围了“2018国际歌剧大奖”世界首演提名奖,并开启了欧洲巡演之旅。作曲家唐建平利用音乐、戏剧、表演、舞蹈、舞台等综合的元素之外结合了多媒体投影技术。多媒体投影作为辅助叙事的手段曾三次穿插于歌剧之中,其通过一个偌大的半透明纱幕投影,还原出南京城从沦陷到屠城的历史影像。笔者认为,在此多媒体投影的功能有两点:第一,多媒体利用黑白的色调制造晦暗氛围,突破了传统歌剧对于色彩性的强调。第二,它可以看作平行于舞台叙事的另一条线索,当舞台停止表演时,多媒体投影的出现作为舞台的补充,充当旁白的作用。 歌剧以“受难之城”与“围困之城”两幕概括了南京城从沦陷到遭受屠城的始末。唐建平所运用的丰富的音乐策略笔者将分为两点来着重论述,其中包括了“噪音”和动机的使用。 歌剧中突出的“噪音”可以分为交响乐的不协和制造与电子声效两类。交响乐的不协和制造在于管弦乐的半音化和声进行,其中打击乐描摹了大规模战争中激烈、混乱的场面。而电子声效的使用包括了警报声、轰炸声、枪声等来描摹大屠杀中的空袭,敌我对抗,以及血腥屠杀等攻击性的场景。唐建平运用的电子声效并非是在原有声音素材上通过电子手段加以变化的具象音乐,而是直接采用了录制好的实际警报声、轰炸声和枪声,类似于舞台剧的效果,超出了观众对于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模式的印象。 电子声效与音乐以及舞台的关系体现于两个方面。首先,电子声效作为音乐的辅助强化了舞台内容的表现力。例如,第一幕受难之城中的空袭场景,在管弦乐浩大的声势之下配合舞台上的逃难场景,利用电子声效来模拟警报声和轰炸声,制造出近乎真实的预警;其次,电子声效看似取代了音乐的同时,也取代实际的视觉效果。例如,第二幕围困之城中的枪决场景,日本军官搜捕了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