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调适.docx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音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调适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种文化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结构、文化形式,以及人之生活新需求,关乎其生存,这又取决于人们对该文化的选择和利用。近年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利用”传统文化遗产,是遗产工作者和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但遗产工作者和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一些人主张原封不动地保护传承,一些人主张创新发展再利用。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行实施,在这一方面,南音界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他人借鉴。虽然南音界也有不同的意见,但不影响彼此并行不悖的和谐共处。 南音在闽南地区的生存现状,即有一些老的南音馆阁固守南音传统,又有许多新的南音团体(如学校、乐团、工作坊)积极地去创造新形式的南音作品。本文所论“南音新作《凤求凰》”(以下简称《新作》),主创人员的创作初衷正是为了使南音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和文化,以期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来拓展南音在当下的生存空间。如已故王珊教授所言:“(《新作》)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符合当代审美来演绎传统的南音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音、欣赏南音,喜欢南音。”下面就此剧来观察南音人,在如何使南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文化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一、《新作》故事原型及缘起 《凤求凰》相传为汉代的-首琴曲,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关。据《史记·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应好友临邛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一次参加当地富商卓王孙举行的盛大宴会,酒酣,临邛令邀相如抚琴自娱。“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虽遭卓王孙坚决反对,然卓文君却义无顾投奔司马相如。是时,司马相如久不得志,家徒四壁,无奈“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如此生活维艰,忍辱与共,只为“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数年后,时来运转,苦尽甘来,一为卓王孙念及亲情,眼见生米煮成熟饭,遂“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二为司马相如以一篇《上林赋》得汉武帝赏赐,“赋奏,天子以为郎”。 孰料司马相如得宠后久居京城,春风得意,起休妻纳妾之心。卓文君独守空房, 日思夜盼,却等来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书信,文君会意信中唯独“无亿”,便知自己深爱的男人已“无意”,悲痛欲绝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郎呀郎,巴不得下辈子你做女来我为男。 《新作》曲词又引用了据说是卓文君所做的《诀别书》,兹录如下: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些如此哀怨凄美的诗词,是否真为文君所作无法确定,如今读来却依然能被深深打动。卓文君才情超众、敢爱敢恨,欣遇知音,一听倾心,在那个年代“玩私奔”,勇气可嘉;而知爱人变心后更是以“与君长诀”之心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坚强果断。正是卓文君的超凡脱俗和忠贞不渝,与司马相如背信忘义的行为形成极大反差,为世人所惋惜、赞叹! 以上是《凤求凰》故事的始末,也是《新作》剧本创作的主要依据,如唱腔曲词就大量吸收了《怨郎诗和《诀别书》的原文。《凤求凰》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叙事张力,无疑給《新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南音的指、谱、曲(详见后文)中都没有关于《凤求凰》的记载,却又以它为原型来创作,主创团队有他们的综合考虑:“在讨论创作理念之初,吴世安先生总结了编创南音乐舞《长恨歌》的经验,更倾向于选择与传统南音曲目本事有关的凄婉爱情故事,例如《陈三五娘》《昭君出塞》《孟姜女》等,但已故王珊教授、郑长铃教授和曾学文先生一致认为故事的受众指向高校的年轻人,因此要选择一个能够与当下年轻群体产生共鸣、引发思考的故事。在考虑了《凤求凰》《昭君出塞》等多个脚本故事,并且借鉴了昆曲成功创新作品青春版《牡丹亭》的经验之后,主创团队经过再三斟酌,确定开启创作《凤求凰的历程。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故事更具有当代色彩,更能吸引年轻人。” 另外,南音是一个古老乐种,其曲调比较婉转、凄美、细腻,一唱三叹,适合表达《凤求凰》故事原型的人物情感所需;其次,南音演唱强调曲词需用“泉腔”,闽南方言继承了大量的古汉语发音,比较契合故事原诗词的音韵。因此,南音与《凤求凰》的故事结合不会有时空错位和生硬之感。 二、传统南音概述 传统南音有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