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看布莱希特的中国情结.docxVIP

从《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看布莱希特的中国情结.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看布莱希特的中国情结 诗歌《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是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在流亡途中所著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主题诗作。作品中的主人公“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开创了中国一大重要学派——道家。布莱希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接触源于一次朋友家的借宿,无意间读到了《道德经》德译本,当他面临流亡困境时再次想起了老子的流亡经历及其“以柔克刚”的道家哲学思想,由此便产生了《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布莱希特将中国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文学作品中,结合其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老子出关”这一历史事件作了改写。短短几十行的叙事诗,看似在描写老子出关,却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身影。该诗不仅表达了布莱希特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显现了其在流亡文学中“他者”叙事方面所采用的独特创作手法。 2.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分析 诗歌《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是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反法西斯作品。作者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将“老子出关”与其流亡经历相结合并最终完成诗歌的创作。作品包含了布莱希特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尊崇,表达了他对流亡意义的深刻反思。 2.1“老子”形象的建构:流亡途中的“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的物欲横流及纳粹党的肆虐残暴使布莱希特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道德观产生了怀疑与否定,他想起了老子,撰写了诗歌《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诗中写道: 作者交代了主人公“老子”出关的缘由。四海之内“善”的力量再一次遭受恶势力的压制,身处高堂之上的“老子”不忍看到国家的分崩离析,最终决定辞官隐去。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直言痛斥当时政治的腐败:统治者靠搜刮民脂民膏过着极其糜烂的生活,劳苦百姓却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大道虽已被废弃,仁义却因此而凸显;国家陷于昏乱,忠贞之臣就会凸现,这也正是贯彻了老子一生所崇尚的“无为之治”。“大道”是老子向往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只有无知无欲才能够使人不为外物所使役从而恢复人的本真。老子坚信“无为”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因此功成身退、低调做人对于老子来说,是最合乎“道”的做法。法西斯的所作所为与老子之“道”背道而驰,是不能够长久存在的,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一根烟管、一本小书和一些干粮印证了老子一生无知无欲的生活追求,摒弃声色犬马的诱惑才是合乎“自然”、合乎“道”的。不仅老子,东周时代的诸子百家均提倡俭的功效。作者大花笔墨描写主人公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主要目的是想借“老子”之名表达自己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作者并非确切知道老子出关时所带的物品,而是凭借对老子的了解将自身的流亡经历含蓄地写进了诗歌中。烟管、书籍以及干粮本是作者在流亡期间随身携带之物,而诗歌中的这三样物品成为了“老子”的喜好,深刻表达了其对老子思想的认同与赞赏。这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当税吏拦住“老子”并询问其是否有贵重之物可上税时,与“老子”同行的书童直言道:“他是个教书的。”由此看出,书童在内心深处十分尊敬老子。作为书童,虽未能有机会听老子讲学,但与“老子”朝夕相处中,他的行为意识深受老子的影响,对他来说老子的精神思想是世间最贵重之物,是超越一切声色犬马的存在。 作者在此借用书童之口引出最为重要的、也正是他最为尊崇的老子哲学思想——以柔克刚。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水”是柔弱的象征,同时也是近乎“道”的存在,而“鱼”则是得道之人。当“鱼”脱离“水”之后,它将必然不能长存,这比喻背“道”而行的国家将不能长存。深入探究老子的“柔弱胜强”会发现老子所说并不是指柔弱在与刚强的直接对抗中得胜,而关键在于“守”字,滴水穿石正是印证了这一道理,强大者应当守柔来避免死亡,这样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下去。作者认为他可以效仿老子,在面对残忍肆虐的法西斯时,用老子的“大道”来挽救祖国以及他的同胞们。 作者在诗歌中以西方视角塑造了一位来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物“老子”。布莱希特笔下的“老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他不仅传承了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且代表受法西斯压迫者的利益。尽管身着粗布,但怀有美玉之心的“老子”仍希望通过“无知无欲无为”的方式使“大道”复返,相信终有一日“柔弱之水”能够胜于“刚强之石”,唯有坚持“无有”、“守住柔弱”才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事物中,再强的事物也能够被击败,才得以长久之“道”。流亡中的布莱希特通过建构“老子”这一形象,深刻表达了对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和厌恶以及反法西斯的决心和毅力。尽管被流放,他希望通过“老子”为反法西斯的道路带来一丝光明,重拾流亡者们信心的同时赋予了流亡之路特殊的意义。 2.2《老子西出关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