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大利艺术歌曲中悲歌演唱情绪的把握
[作者简介]贾坤(1983—),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沈阳*****)
长久以来,意大利歌曲以其本身的艺术风格、情绪感染力闻名世界各地,时至今日,意大利歌曲仍旧受到许多热爱古典音乐艺术的乐迷以及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学子所推崇。意大利艺术歌曲中的“悲”,并不是简单指情绪上的“悲”,同时也是指歌剧本身的悲剧性。人声是意大利艺术歌曲中悲剧性的表现载体,那么如何在演唱过程中精确展现艺术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绪”?下文就立足于该问题进行详尽论述。
一、意大利艺术歌曲悲剧元素演唱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特殊性
许多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口唱、心不唱”的问题,声音缺少情绪活力。从客观的角度看,意大利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主要表现的是某人物在某个情境下的特殊情感,所以歌曲的演唱,必须要从剧情或情境中确定其感情基调。许多演唱者只能够模仿名家、大师的强调,或在形式上模仿其情感情绪的调整方法,但是却没有从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情绪的具体发生规律或者起因。事实上,情感的背后自有对应方法,若找到情感,那么也相当于找到了表达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练习,便能充分表达出歌曲原有的情感元素。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意大利艺术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决不能够机械去套用、照搬,从情感之中找到共鸣后,结合基础技巧,方可自然产生演唱动作。表现悲剧性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往往比之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所需要的动作更少,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均会有一定限制,所以歌唱过程中的动作务必要做到精练、准确,富有感染力,正所谓“心动则全身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歌唱悲剧性意大利艺术歌曲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艺术特征
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于佛罗伦萨地区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美声唱法,该唱法主要遵循声音表达的自然美,追求歌唱连贯、圆润。《尼娜》诞生于17世纪末期,在意大利政治体系陷入混乱的时间段,通过著名歌剧《三个可笑而潇洒的男子汉》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尼娜》是闻名世界且代表性突出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歌曲剧情主要描述一位母亲痛失女儿尼娜,母亲虽然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但和女儿的情感仍旧让其企盼女儿能够重回人间,《尼娜》的曲调起伏相对突出,且声音对比较为明确,演唱者是否能够准确控制气息、情绪,展现出圆润、连贯的声音,决定了演唱质量。
(一)《尼娜》创作背景
《尼娜》的作者目前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作者是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部分学者认为是莱盖伦齐渥·齐钦佐·强姆比,在17世纪末期的意大利,许多作曲家都需要在制作方的邀请下为格局写作、署名,但是家喻户晓的《尼娜》却并没有署名。《尼娜》在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的代表性不言而喻,如上文所述,在歌曲中,母亲对女儿的呼唤以及不舍构成了特殊的悲情氛围。
(二)《尼娜》集中表现了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尼娜》的创作以及传播立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肥沃土壤,简短、明确的歌词、旋律,在优雅钢琴曲的衬托下散发着极具活力的艺术魅力。在《尼娜》中,文学语言艺术效果较为突出,长久以来,声乐艺术美都在文学语言“诗词化”的衬托下表现出更强的感染力,在综合性艺术声乐作品中,歌曲、诗词二者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尽管《尼娜》的歌词不如17世纪时欧洲其他声乐艺术作品的歌词丰富,但是简单的歌词却更加有效地突出了《尼娜》本身强烈的情感特征,即“歌曲背后的悲剧色彩”。比如,《尼娜》中的歌词“已经三天了,尼娜。在床上静静地安眠。木笛、鼓你们为我唤醒,小尼娜,再也不要长眠”。简单、简短且不加修饰的歌词,反而直观表达了母亲心里的强烈渴望,在声乐旋律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听众的内心。
19世纪的著名音乐评论家Валенти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Серов曾说:音乐艺术的主要魅力,主要感人的力量隐藏在旋律中,旋律决定了歌曲作品的吸引力。若是歌曲缺少优秀的旋律,和声组合就会表现得勉强,即便是古典声乐作品发挥了配器法、对位法的全部奇妙作用,那么这些作用也必然是僵硬、缺乏色彩、苍白的。《尼娜》的旋律为典型的西方式旋律,全曲为“小行板”演唱速度,在简单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渲染悲伤气氛,感人至深。比如,歌曲中小二度的下行音程,在主题陈诉前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切入,直接表示母亲对于女儿的眷恋、呼喊,这也为整曲奠定了艺术基调、情感基调。歌曲各个旋律线条紧紧贴合,许多音调均采取连续处理的方式,歌曲旋律让人联想到母亲的呜咽声。从歌曲的整体氛围、特征来看,《尼娜》充分展现了意大利歌曲平静、婉转且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方式。另外,《尼娜》的钢琴伴奏也值得一提,在整个乐曲中,钢琴伴奏是全曲的有机组成部分,帮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