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N2吸脱附曲线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氮气等温吸脱附计算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的若干说明 我们拿到的数据,只有吸脱附曲线是真实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容之类的都是带有主 观人为色彩的数据。经常听到有同学说去做个BET,其实做的不是BET,是氮气等温吸脱附 曲线,BET (Brunauer-Emmet-Teller )只是对N2-Sorption isotherm 中p/p0=0.05~0.35 之 间的一小段用传说中的BET 公式处理了一下,得到单层吸附量数据Vm ,然后据此算出比表 面积,如此而已。 ◆六类吸附等温线类型 几乎每本类似参考书都会提到,前五种是BDDT(Brunauer-Deming-Deming-Teller)分类,先 由此四人将大量等温线归为五类,阶梯状的第六类为Sing 增加。每一种类型都会有一套说 法,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以相对压力为X 轴,氮气吸附量为Y 轴,再将X 轴相对压力粗略 地分为低压(0.0-0.1)、中压(0.3-0.8)、高压(0.90-1.0)三段。那么吸附曲线在: 低压端偏Y 轴则说明材料与氮有较强作用力(І 型,ІІ 型,Ⅳ型),较多微孔存在时由于微 1 孔内强吸附势,吸附曲线起始时呈І 型;低压端偏X 轴说明与材料作用力弱(ІІІ 型,Ⅴ型) 。 中压端多为氮气在材料孔道内的冷凝积聚,介孔分析就来源于这段数据,包括样品粒子堆 积产生的孔,有序或梯度的介孔范围内孔道。BJH 方法就是基于这一段得出的孔径数据; 高压段可粗略地看出粒子堆积程度,如І 型中如最后上扬,则粒子未必均匀。平常得到的 总孔容通常是取相对压力为0.99 左右时氮气吸附量的冷凝值。 ◆几个常数 ※ 液氮温度77K 时液氮六方密堆积氮分子横截面积0.162 平方纳米,形成单分子层铺展时 认为单分子层厚度为0.354nm ※ 标况(STP)下1mL 氮气凝聚后(假定凝聚密度不变)体积为0.001547mL 例:如下面吸脱附图中吸附曲线 p/p0 最大时氮气吸附量约为400 mL ,则可知总孔容= 400*0.001547 =400/654=约0.61mL ※ STP 每mL 氮气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占用面积4.354 平方米 例:BET 方法得到的比表面积则是S/(平方米每克) =4.354*Vm,其中Vm 由BET 方法处理 可知Vm=1/(斜率+截距) ◆以SBA-15 分子筛的吸附等温线为例加以说明 此等温线属IUPAC 分类中的IV 型,H1 滞后环。从图中可看出,在低压段吸附量平缓增加, 2 此时 N2 分子以单层到多层吸附在介孔的内表面,对有序介孔材料用 BET 方法计算比表面 积时取相对压力p/p0 = 0.10~0.29 比较适合。在p/p0 =0.5~0.8 左右吸附量有一突增。该 段的位置反映了样品孔径的大小,其变化宽窄可作为衡量中孔均一性的根据。在更高 p/p0 时有时会有第三段上升,可以反映出样品中大孔或粒子堆积孔情况。由N2-吸脱附等温线可 以测定其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对其比表面积的分析一般采用 BET (Brunauer-Emmett-Teller )方法。孔径分布通常采用BJH (Barrett-Joiner- Halenda)模型。 ◆Kelvin 方程 Kelvin 方程是BJH 模型的基础,由Kelvin 方程得出的直径加上液膜厚度就是孔道直径。 弯曲液面曲率半径R‘=2γVm/,若要算弯曲液面产生的孔径R,则有R’Cosθ=R,由于不同 材料的接触角θ 不同,下图给出的不考虑接触角情况弯曲液面曲率半径R‘和相对压力p/po 对应图: ◆滞后环 3 ※滞后环的产生原因 这是由于毛细管凝聚作用使N2 分子在低于常压下冷凝填充了介孔孔道,由于开始发生 毛细凝结时是在孔壁上的环状吸附膜液面上进行,而脱附是从孔口的球形弯月液面开始,从 而吸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往往形成一个滞后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吸附时液氮进入孔道 与材料之间接触角是前进角,脱附时是后退角,这两个角度不同导致使用 Kelvin 方程时出 现差异。当然有可能是二者的共同作用,个人倾向于认同前者,至少直觉上(玄乎?)前者 说得通些。 ※滞后环的种类 滞后环的特征对应于特定的孔结构信息,分析这个比较考验对Kelvin 方程的理解。 H1 是均匀孔模型,可视为直筒孔便于理解。

文档评论(0)

万寿无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