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刘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3.*游恒山记(徐霞客)
24.*满井游记(袁宏道)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过故人庄(孟浩然)
游山西村(陆游)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李贺)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8 -1-21.小石潭记
1.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
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2.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4.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
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 -2-22.记承天寺夜游
1.词类活用:例句:念无与乐者 乐:名词用作动词,快乐,高兴。这里是游乐的意思。
2.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结构
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相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
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耳),以慨叹两人闲置的处境作结。
4.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 余字,
描绘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8 ―1―23. *游恒山记
1.词类活用
穹碑森立 名词做状语,像森林一样。
台中像群仙 名词用作动词,塑造。
2.古今异义 策杖登岳 古义:这里指恒山。 今义:高大的山。
3 .通假字 还过岳殿东 通“环”,转,绕。
4.第①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②段详写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
第③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1
第④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5.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事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 “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
——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
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6.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的精神。
8 -1-24. *满井游记
1.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 古义:约束。 今义:不安。
恶能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可恶。
2.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茗,茶。 (léi ),盛酒、水的器皿。蹇(ji
ǎn),驴。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3.第①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第②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
第③段是议论,表述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
4.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燕地寒冷,郊外田野万物复苏、山水草木鱼鸟等充满生机;从旧居京城,局促
一室的孤寂困顿、百无聊赖写到游历于郊野春景,表达了作者如脱笼之鹄的无比欣喜的感情。
5.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
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
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
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8 -1-25.诗词五首
一、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①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②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