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离心泵中的轴向力及径向力 本章主要内容 ? 轴向力的产生与计算 ? 轴向力的平衡 ? 径向力及其平衡 4-1 轴向力的产生和计算 一、轴向力产生的原因 离心泵运转时,在其转子上产生一个很大的与泵轴平行的作用 力,即轴向力。原因如下: 1 、叶轮前后盖板不对称产生的轴向力 A 1 ,指向吸入口 2 、动反力 A 2 ,指向叶轮后面 3 、轴台、轴端等结构因素引起的轴向力 A 3 ,方向不定 4 、立式泵的转子重量 A 4 ,向下 5 、其它因素 二、盖板表面力 A 1 由圆盘损失计算的相关公式,及泵腔内压力按抛物线规律分布,可得到: ? ? ? ? H f z n df p A ) ( 1 ,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 2 2 2 2 2 2 2 1 h C P h C R R R g H R R A ? ?? ? ? 1 2 p p H P ? ? 其中: 三、动反力 A 2 液体受叶轮作用,由轴向 → 径向,故液流给叶轮一个反作用力,沿 轴向指向后面。该力可由动量定理求得:: ? ? ? ? cos 2 0 2 m m v v Q A ? ? 四、轴台等结构因素引起的力 A 3 对于悬臂叶轮,由于吸入压力与大气压不同而引起的轴向力: ? ? a h p p d A ? ? 1 2 3 4 ? 五、立式泵的转子重量 A 4 A 4 总是垂直向下 总的轴向力: A = A 1 - A 2 ± A 3 + A 4 注意:当口环磨损严重时,上式误差较大 4-2 轴向力的平衡 一、推力轴承 对于轴向力不大的小型泵,使用此方法。好处是结构简单。 即使有其它平衡装置,考虑到残余力,也常用推力轴承 二、平衡孔或平衡管 好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容积损失 ↑ ,有可能破坏正常流态,水力效率 ↓ 平衡管稍好,但结构相对复杂 注意:平衡孔(平衡管)一定要与密封环一起使用 三、双吸叶轮 四、对称布置叶轮 注意:因两级叶轮扬程不同,可能不能完全消除轴向力。即使扬程相 同,在启动时,因液体流动顺序的原因,轴向力也不一样。 五、背叶片(副叶片) 原因:有背叶片时,后盖板腔中液体旋转速度 v u =u ,而无背叶片 v u =u/2 故使得液体作用在后盖板上的压力减小了 要求:背叶片宽度 t=5~8mm ,间隙 s 越小越好。 应用:消耗额外功能,但不会超过平衡孔,多用于杂质泵,防污物入填料 背叶片实例 六、平衡鼓 其中, H 为扬程, H 1 为末级叶轮扬程, K 为系数 =0.6 。 平衡鼓尺寸(直径)可根据已知的不平衡力 F ,通过下式决定: ? ? ? ? g H K H p p p ? 1 5 3 1 ? ? ? ? ? ? ? ? 2 2 1 h R R p F ? ? ? ? 七、平衡盘 主要尺寸:径向间隙 b 1 ,轴向间隙 b 2 ,间隙长度 L 1 ,L 2 要求:需要合理分配两个间隙前后的压差 灵敏度: 2 1 2 2 p p p p p K ? ? ? ? ? ? ? ? 4-3 径向力及平衡 一、产生的原因 当 Q = Q d 时,轴对称流动,无径向力。 当 QQ d 时, V 3 ↓ , V 2 ↑ ,且方向变化,两股液流相撞, V 2 降低后与 V 3 一致, ∴动能 → 压能,蜗壳压力 ↑ ,从隔舌到出口,压力不断升高,结果为 P 。 同时,压力大处,出流 ↓ , → 动反力 R 。 最后,二者合力 F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