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 作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话强调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要精彩。不但作文,课堂教学也应如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部优秀的戏剧、一场好看的电影,如果结尾设计得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可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停思不停的艺术效果。课堂结尾虽仅占几分钟,却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语文课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炼归纳,画龙点睛 课堂结尾具有总结归纳功能。许多教师的课上得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深刻哲理,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感性的认识上,而缺少理性升华,因此,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可用精炼含蓄、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点睛”,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主旨,领悟道理,陶冶情操。 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一段结束语:“本文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斗志昂扬——是啊,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不应该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将会过去,新生活将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意义’的片断。”(多媒体展示这片断文字),学生大声齐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之后,我顺势点拔:“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要懂得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这一结束语,不仅使学生明确文章主题,还激励学生珍惜生命、立志成才。可见,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课文进行精要点化、揭示,可以使课文内容生动有力、由博返约、卒章显志。 二、迁移拓展,冶情励志 语文教材几乎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语文教学如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于狭小空间,所以语文教师应因文制宜,多利用录音、影像、幻灯等多媒体的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让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例如教孙犁的《芦花荡》,教学最后一步,我提出两个问题:1.敌人严密监视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你会有怎么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会唱哪些战斗歌曲?2.你知道哪些英雄的传奇故事?请讲给大家听听。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唱起了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王二小》、《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等歌曲,讲起了张嘎、刘胡兰、江姐等抗日英雄的故事。这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英雄赞歌》的音乐录像,霎时,那昂扬激越、富有情感的歌声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学生在这首激昂的歌声中联想不断,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将带着这种英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这种结尾方式,对于陶冶情操可谓“水到渠成”。 三、景随情移,品味意境 从教学内涵来说,课堂教学的结尾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中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是课堂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所以,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并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尾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这样小结:“文中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动静结合,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把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频,品味这雪景中的意境。”然后,播放节选于《红楼梦》“宝玉看破红尘,雪中拜别父亲”的一段情节,镜头是宝玉飘然而去,并吟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同时,伴随《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那如泣断肠的音乐,我再用饱含情感的语气朗诵:“大雪纷扬,天远地荒,宝玉伏地一别,令人荡气回肠,千古红楼梦醒,至今余音绕梁,不知今夕何夕,梦里他乡故乡。”这一结尾,用生动的视频画面和离别哀愁的声乐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对《红楼梦》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再回顾课文《湖心亭看雪》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瞬时,一种豁达和理解洋溢于怀,这又何尝不是“一箭双雕”呢? 四、美文配乐,诵读品味 课堂有完美的结尾,能深化认识、启迪智慧。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原有的氛围中巧妙引入音乐,让课堂再起波澜,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从而让学生理性地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例如《爱莲说》一课的教学结尾,我展示了一组各种鲜花的图片,其中特别突出莲花。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配上抒情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花的海洋中,这时,让全班学生齐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