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外健康人格教育的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人格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中外人格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曾天德 摘 要:人格教育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中外人格教育思想显示出跨时代的历史性和跨文化的一致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中国人格教育从传统的“律己修身”向现代“健全人格”的转变,外国人格教育从片面的“自由人格”向“健康人格”的转向,进而促使中外人格教育思想整合,即对“现代人格”的诉求。 关键词:中外;人格教育;文化蕴涵;比较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共同健康的人格。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人们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1]从这个意义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人格教育的基础应当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国情和传统以及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开展健康人格培养的。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发展现状的差异,不同国家人格教育的内容、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总结和分析了中外人格教育思想以及人格教育的历史逻辑发展过程,揭示跨文化背景下中外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外人格教育实践成果。旨在为塑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人格,构建一种有效的且适合于指导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推动我国人格教育的改革。 一、中国人格教育从传统的“律己修身”向现代“健全人格”的转变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重视人格的教育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着绵长人格教育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价值选择的教育和律己修身的人格教育,其人格教育思想是对我国人格教育影响最深、最长远的。孔子的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并在这一完整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系统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在《大学》一书中,孔子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在他提出这一人格教育的目标以后,又提出怎样才能“止于至善”的修身的步骤和方法。他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观止并重,律己修身,从观念到行止都达到统一。上述人格教育的主要思想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出发点的,强调封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格提出的新的要求,强调“知义”的人格模式。南宋时期,作为传世最久,影响最大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这样描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中的“义”正是封建时代人格的核心内容。“义”怎么获得? 那就是通过“学”,通过教育来促使“成器”。我国另一本蒙学教材《千字文》中说:“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糜。”明确地将“节义”与“雅操”并举,强调只有守“节义”、持“雅操”才能使人“德建名立,形端表正”。这种人格标准成为古代人格教育设计的重要依据。以后的《训蒙文》(《弟子规》)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所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等等。由此在历史上涌现了一批优秀人物,并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榜样,成为古代人格教育内容。我国古代人格教育,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天道观),到孔子的“同和是万物之理”(人道观)以及扩展到天人之际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同和”(文道观),莫不贯穿着和平、仁爱、除恶扬善、见义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万物同和”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和“忠恕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以上几个方面,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统一,正是我国从孔子到孙中山所先后倡导的传统价值观体系,是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精华。 我国近代的许多教育家也十分重视人格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融中西方文化于一身: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19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2]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导下,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摧残儿童自由发展的封建教育,大力提倡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新教育,人格教育才被赋予新的思想,把发展健康人格作为人格教育的首要任务。早在1918年,蔡元培就明确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主张,认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与丰子恺提出的“圆满的人格”是一脉相承。[3]( p1643)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他说:“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4] 人民教育家陶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