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文学典故的特性及英译办法
一、引言
汉语典故蕴涵鲜明的文学形象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 被认为是语言中的
奇葩 , 亦被视为语言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孔孟语录里 , 我们
能找到大量典故。《全唐诗》里出现过的典故达上千条 ; 《新选宋词三
百首》里有 200 多首词使用了典故 ; 《宋诗三百首详注》里的 300 首宋
诗几乎每首都使用了典故。典故不但出现在汉语经典文学著作里 , 也出
现在普通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这些典故有特定的目的 , 如果原作中的
典故不能被准确地翻译成目的语 , 原作的本意、实质和风格就不能准确
地在目的语里体现出来。即使大意差不多 , 原作的语言感染力也会降低。
这将有悖于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 , 影响到不同语言文
化间的交流。
二、汉语典故的特征
什么是典故 ?《辞海》中“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释义为“诗文里引用
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是“故事”和“词语或词句” ,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和词语或词句 , 有其自身的特征。
汉语典故来源广泛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成为典故的来源 , 但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 出现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 , 它们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 对将来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后人使用简单的说法来表示它
们的含义 , 这些简单说法就变成了后世常用的典故。比如“飞将
军” , “草木皆兵” , “围魏救赵” , “韩信将兵 , 多多益善” , 等等。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大多是古代英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 , 主人公往往是神仙或者被认为是有魔力或法力的人。它们表达了对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简单的、天真的设想 , 也表达了古人对幸福和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 ,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均来源于神话故事。
寓言。寓言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能够是人、动物 , 也能够是无生物。其表达方式 , 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 , 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 , 寄寓深奥的道理。这些寓言流传至今 , 也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典故。如“黔驴技穷”、“守株待兔”、“李代桃僵” , 等等。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人类或者动物的经历 , 这些经历也许发生过 , 也许没有发生过。它们表达了某个民族的传统信仰 , 通过口头的方式流传下来。例如 , “世外桃源”、“画龙点睛”、“鹊桥相会”,等等。
文学作品。很多典故来自文学作品。有些未做任何变动 , 有些为了表述简单而做了简化。比如“巴山夜雨”出自《夜雨寄北》 ; “百发百中”出自《战国策周策》 ; “不郎不秀”出自《诗经小雅大田》 ; “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 ; “巫山云雨”出自《高唐赋》 ; “红娘”出自《西厢记》 , 等等。此外 , 还有很多汉语典故来源于谚语、民间习俗、动植物名称、人名地名 , 等等 , 这里不再列举。
典故的精髓在于隐含的意义
汉语中的典故是汉语语言的精华 ,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高水平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成 , 字数不多 , 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鲜明的文学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有时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
达清楚。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两句诗:永忆江湖归白发 , 欲回天地入扁舟。在这两句诗里 , 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个典故“江湖”和“扁舟”。春秋时期 , 范蠡一直辅佐越王勾践 , 最终协助其成就了霸业。在载有范蠡与勾践相关事迹的史书中 , 有这么一句:“ ( 范蠡 ) 既雪会稽
之耻 , 乃乘扁舟 , 浮于江湖。”通过引用这两个典故 , 李商隐表达了他想挽救危难局势并对当前社会实行重大变革的雄心壮志 , 凸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的志向 , 表明了自己想避开尘世、归隐山林的愿望。看见“大刀头”时 , 读者一般会认为它是指某件兵器的某个部位 , 实则不然。此典故的源流是:西汉大臣李陵出使匈奴 , 兵败投降。后来汉昭帝即位 , 派李陵的老朋友任立政出使匈奴 , 召李陵回国。匈奴单于宴请汉使者 , 任立政一面摸着自己的大刀头 , 一面用眼睛暗示李陵。因为刀头上有环 , “环”与“还”同音 , 意即劝李陵返回汉朝。后以“大刀头”为“还”的隐语 , 至此我们明白“大刀头”隐含的意思是“还” , 即返回的意思。
典故的意义主要在于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
典故的比喻意义不同于字面含义。典故的内在含义暗示的是一种比喻关系 , 而不是单纯的字面意义的组合。如果仅仅从构成某个典故的字或词的意义来推测典故的意义 , 我们不一定能够推断出这个典故的准确含义。当看见汉语典故“刻舟求剑”和“中山狼”时 , 我们很难知道这些典故
文档评论(0)